消费者扎堆提车,车企抢电池,何小鹏称拼人脉成关键

消费者扎堆提车,车企堵门抢电池,何小鹏说“跟电池厂商老板都喝过酒了”——这事儿发生在2025年11月初,热闷又真实,消费者想年底上牌领车,厂家想赶着结账和财报,电池厂老板成了关键节点,这就是整篇要讲的重点,同时后面有些细节会更辣,也更扎心,请接着往下看。

说起缘由,先从2025年第四季度说起,这时候购置税要变动,消费者赶着在2026年1月1日之前把车提走,门店人潮比平常多了好几倍,车企的交付压力像潮水一样涌来,厂家的销售和采购都在奔命,原本平静的供应链瞬间被拉紧;

消费者扎堆提车,车企抢电池,何小鹏称拼人脉成关键-有驾

电池厂那边,产能利用率已经到了高位,厂房里机器轰鸣不歇,原材料、产线排期、产品验证都在抢日程,尤其是高镍三元体系的电池,受上游硫酸镍与氢氧化锂价格和纯度波动影响,合格产能上不去,导致部分高端车型的电池供给捉襟见肘;

与此磷酸铁锂阵营也不闲着,因为储能市场在2025年前三季度暴涨,第三季度储能锂电出货量达到165GWh,前三季度合计430GWh,这些数据说明什么,产线被挪去做大电芯用于储能,车用电芯的可用量就被挤压了;

消费者扎堆提车,车企抢电池,何小鹏称拼人脉成关键-有驾

有意思的是,电池的原料和订单往往走“T+3”节拍,也就是提前三个月锁定料和产线,今年年中部分厂商就判断储能会爆发,于是把料和产线往储能侧偏移,到了10月、11月,车企发现手里订单满满却难以迅速扩产,大家就开始抢能用的电池资源;

市场上面更热闹的,是人际关系和现场戏码,几家车企的采购人员乃至高管纷纷赶到头部电池厂总部和销售办公室“堵门”,希望现场谈订单和锁定产能,场面像极了旧时城门口抢粮票的架势,关键人物见面喝酒、反复沟通,甚至有车企高层跟电池厂老板“喝过酒”以示诚意,这类人脉与现场营销成了短期内能否拿到产能的试金石;

消费者扎堆提车,车企抢电池,何小鹏称拼人脉成关键-有驾

厂家的内心戏更多,车企既担心明年税收政策退坡带来销量节奏变化,也更在意年底的财报和现金流表现,提前交付能把订单确认到当年账上,销售部和财务部的压力叠加,让他们不得不把生产、物流、上牌这几条线同时推满;

再说车型端,那些最近上市爆火的车型,销量超预期,却因电池种类或产线定制化程度高而难以迅速扩产,尤其是搭载高镍电池的中大型长续航车型,因为验证周期长,材料要求严格,上游波动稍一来,整条供给链就要按耐不住;

消费者扎堆提车,车企抢电池,何小鹏称拼人脉成关键-有驾

储能项目的吸金能力和短周期回收吸引了不少电池生产资源,厂商有时会主动把产线调整成大电芯模式,比如280Ah、300Ah的大容量电芯,这对需要小颗粒、模块化、车辆专用的车用电芯是一种“反向虹吸”,短期内压缩了车用电池的可用产能;

现实里,车主们急着在年底提车,线下门店的交付节奏被拉得很紧,销售顾问、交付组和上牌窗口三头并进,消费者簇拥着来签字提车,结果现场气氛既兴奋又焦虑,谁也不想因电池问题而被告知延迟交付;

消费者扎堆提车,车企抢电池,何小鹏称拼人脉成关键-有驾

电池厂商这边也有两副面孔,一面是业务繁忙、产线排期满满,另一面是希望把订单锁得稳妥以减少价格和原料波动带来的风险,所以他们既要兼顾储能的大订单,也要给车企留出一定产能,这种博弈让双方不断谈判、互相试探;

到了11月6日晚,行业内的高层交流像灯火一样热闹,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当晚在接受采访时感慨,近一两周跟所有电池厂商老板都喝过酒,这句话背后是行业间反复协商的频繁与无奈,也反映了供需在短期内的紧张局面;

消费者扎堆提车,车企抢电池,何小鹏称拼人脉成关键-有驾

供应链现场还会出现更直接的戏码,媒体报道称数家车企采购集中到某电池大厂总部去“堵门”,试图现场跟销售抢签产能订单,这种场景既显露出行业焦虑,也暴露了短期内供给机制的脆弱性;

从产业链上看,储能市场今年爆发的幅度超过多数早期预期,机构普遍预测明年全球储能装机仍将保持40%到50%的增速,这种高确定性让电池厂商倾向于优先保障储能项目的产能安排;

消费者扎堆提车,车企抢电池,何小鹏称拼人脉成关键-有驾

短期内的结果就是,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某些爆款车型,可能在第四季度乃至明年初遇到扩产瓶颈,车企要花更多精力去协调、电池厂要平衡储能与车用订单,这个局面预计会持续一段时间;

消费者扎堆提车,车企抢电池,何小鹏称拼人脉成关键-有驾

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这是阶段性问题,每年四季度常有产能和交付节奏的聚焦,但今年的叠加因素更多,税收预期、年底财报压力、储能爆发三股力量同时发力,才让场面显得特别紧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