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汽车公布i8的续航数据时,朋友圈瞬间被刷屏——90度电跑670公里,98度电跑720公里,百公里电耗13.4度,10分钟快充500公里。数字很漂亮,参数很亮眼,可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藏着多少普通人的焦虑?
看着这些数据,我突然想起上周在充电站遇到的老张。他开着一辆四年前买的电动车,正蹲在充电桩旁边啃馒头。电池衰减到只剩200公里续航,每次出远门都要精打细算。"现在的新车动不动就700公里,我这车就像个电子垃圾。"老张苦笑着,充电枪在他手里显得格外沉重。在这个新能源车迭代比手机还快的时代,普通人刚买的车转眼就成了过时产品,这种被时代车轮碾压的无力感,谁懂?
更讽刺的是,这些光鲜亮丽的续航数字都是在CLTC工况下测出来的。就像方便面包装上"图片仅供参考"的小字,实际开起来能打个八折就不错了。车企们玩着数字游戏,消费者却要为此买单。去年某品牌车主集体维权的事件还历历在目——宣传续航620公里,冬天开暖气实际跑不到400公里。这不是虚假宣传是什么?当技术成为营销的遮羞布,受伤的永远是相信品牌的普通人。
看看i8的配置单:5C超快充、激光雷达、智能四驱...这些堆料确实诱人,但价格呢?虽然还没公布,参照理想现有车型,没个50万恐怕拿不下来。在这个人均可支配收入才3万多的国家,有多少家庭能轻松掏出这笔钱?更别说后续的保险、维修、电池更换这些隐形消费。新能源车正在变成少数人的玩具,而普通人连入场券都摸不着。
我们总说新能源是未来,但这个未来是不是把太多人抛下了?当车企们忙着在参数表上你追我赶时,有没有人想过:那些开老款电动车的人怎么办?那些攒半辈子钱才能买辆车的人怎么办?那些住在老小区装不了充电桩的人怎么办?技术进步不该是制造新的鸿沟,而应该让更多人享受到实惠。
或许该有人问问:什么时候能看到20万以内、真实续航500公里的车?什么时候快充桩能像加油站一样普及?什么时候二手车市场能给新能源车一个合理的残值评估?这些才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当车企不再用参数来PUA消费者,当技术真正服务于普通人而不是资本游戏,新能源时代才算真正到来。
说到底,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炫技的"科技奢侈品",只需要一辆靠谱的、买得起的、用着不焦虑的代步工具。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攀比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