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价造假三十年,曾嘲笑电动车,如今146亿求生!日本车企为何丧失未来?

谁能想到,就在十年前,想买一辆雷克萨斯ES,你得先在银行里准备好8万块现金,不是车款,是用来“插队”的加价费。就这样,还得陪着笑脸看销售的脸色,排上大半年的队。可今天,这家曾经拽上天的日本车企,却反过来砸下146亿真金白银,哭着喊着要在上海建厂,只为求一张新能源牌桌的入场券。

这反转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那个曾贴出海报,嘲笑电动车“充电慢如龟”的丰田,那个老板丰田章男拍着桌子怒斥纯电是“低级货”的巨头,怎么就突然低下了高贵的头颅?这十年,日系车究竟是如何把一手王炸打得稀烂,而中国车企又是怎样抓住机会,把他们从神坛上拽下来的?

加价三十万还嫌你烦,谁给的胆子?

日系车的傲慢,从来都是写在脸上的。2014年的东京车展,丰田一张海报刺痛了无数人的心。画面里,开电动车的哥们儿苦哈哈地蹲在充电桩旁边玩手机,而燃油车主一脚油门,潇洒离去,旁边配着一行字:“不充电,才能跑得远。”

加价造假三十年,曾嘲笑电动车,如今146亿求生!日本车企为何丧失未来?-有驾

这不是一句广告语,而是他们从骨子里透出的轻蔑。这种轻视,在丰田章男那里更是被演绎到了极致。就在2023年,他还在日本汽车协会的年会上振振有词:“电动车根本就是靠政府补贴,生产电池还污染环境,我们丰田,绝不跟风搞这种低级产品!”

底气从哪来?当然是躺着赚钱的快感。2018年,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年销量冲破500万辆大关,本田CR-V、丰田凯美瑞这些车型,就像钉子户一样死死霸占着销量榜前排。钱来得太容易,谁还有心思去搞什么转型?

这种傲慢很快就传染给了终端销售,他们对待中国消费者的态度,简直是把“冤大头”三个字刻在了脑门上。雷克萨斯LX系列,常年加价30万起步,订单依旧能排到半年后。本田思域刚上市,不加个两万块,你连车的影子都摸不着。销售甚至会甩脸子说,嫌贵啊?嫌贵去买国产车啊。他们当时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这种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双重藐视,会成为日后埋葬自己的第一铲土。

“工匠精神”?不过是一场三十年的骗局

加价造假三十年,曾嘲笑电动车,如今146亿求生!日本车企为何丧失未来?-有驾

如果说傲慢是慢性毒药,那系统性的造假,就是直接送他们上路的催命符。长期以来,日系车最爱标榜的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仿佛他们的每一颗螺丝都凝聚着无上的匠心。然而,2023年12月,这块遮羞布被彻底扯下。

丰田旗下的子公司大发汽车,爆出了惊天丑闻。调查报告显示,这家企业在碰撞测试中,竟然持续造假长达30年!本该由传感器自动触发的安全气囊,他们愣是靠员工掐着秒表手动引爆;本应在标准温度下进行的测试,他们偷偷把实验室的温度调高10度,只为数据好看。

丑闻波及64款车型,全球超过1100万辆车受到影响。最终,大发汽车被迫全球停产,4家工厂关门大吉,公司也迎来了史上首次财年亏损。这把火并没有就此熄灭,反而烧向了整个行业。今年6月,日本国土交通省的一纸通报,让全世界的下巴都掉了下来:丰田、本田、铃木、马自达、雅马哈,五家巨头,集体承认在认证申请中存在欺诈行为,涉及38款车型。

丰田篡改碰撞数据,马自达修改发动机功率软件,铃木伪造刹车测试成绩……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品质高人一等,这种自负让他们敢于凌驾于规则之上。说白了,还是傲慢。当“工匠精神”碎成一地鸡毛,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加价造假三十年,曾嘲笑电动车,如今146亿求生!日本车企为何丧失未来?-有驾

从排队加价到贴钱清库存

市场的报复来得又快又狠。翻开今年的车企年报,日系品牌一片哀嚎。日产在华销量同比暴跌12%,净利润直接腰斩。本田更惨,销量狂跌30%,净利润只剩下区区9亿元,连巅峰时期的零头都不到。

就连曾经不可一世的“加价王”雷克萨斯,也彻底没了脾气。今年,雷克萨斯ES车型普遍优惠4到7万,曾经加价30万的LX系列,如今不仅一分钱不加,还倒贴3年免费保养。即便如此,全年销量也才18万台,这个数字,还不如比亚迪汉EV一款车一个月的销量。

反观中国车企,那叫一个扬眉吐气。今年比亚迪全年销量高达427.2万台,不仅蝉联中国市场冠军,更是全球新能源市场的霸主,光是出口海外就卖了80多万台。理想L9凭借其独特的智能座舱和增程式技术,年销量突破30万台,稳坐30万以上高端SUV的销冠宝座。此消彼长之间,日系车曾经固若金汤的市场份额,被中国品牌一块块地啃食殆尽。

加价造假三十年,曾嘲笑电动车,如今146亿求生!日本车企为何丧失未来?-有驾

146亿的“投名状”还来得及吗?

销量崩塌之下,日系车终于慌了。昔日的“高冷范”碎了一地,开始手忙脚乱地回头拥抱他们曾经看不起的中国市场。今年4月,丰田独资的雷克萨斯新能源公司在上海金山区悄然注册,6月便火速开工建设新工厂,那速度,快得让人不敢相信这还是那个讲究“慢工出细活”的日系车企。

这个总投资高达146亿元的项目,是金山区建区以来最大的单体产业项目,里面藏着他们全部的“求生欲”。根据规划,工厂将于2027年投产,初期年产能10万辆,远期目标更是直指50万辆。为了追赶进度,他们急吼吼地放出了近百个研发岗位,那些他们过去不屑一顾的智能网联、电池研发工程师,如今成了招聘海报上的香饽饽。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那个高喊“日本原装进口才是正宗”的品牌,如今公开承诺,新工厂的本土零部件使用率将高达95%以上,电池要靠宁德时代,智能系统得找中国科技公司合作。这哪是来“拯救中国市场”的,这分明是跑来中国供应链里“蹭饭求生”的。

加价造假三十年,曾嘲笑电动车,如今146亿求生!日本车企为何丧失未来?-有驾

然而,他们似乎忘了,在他们固步自封、摆烂的这几年,中国车企早已不是吴下阿蒙。比亚迪花了15年,砸了1500亿研发,搞出的刀片电池,用钢针都戳不着火,彻底解决了消费者的安全焦虑。今年推出的云辇系统,让车子过减速带如履平地,搭载这项技术的仰望U8,一上市就卖了5万台。再看看智能驾驶,小鹏的XNGP系统已经可以在没有高精地图的乡间小路,从容地避让行人和电瓶车。

这些早已不是PPT上的概念,而是已经装在成千上万辆车上,被消费者真实体验的技术。反观雷克萨斯的上海工厂,要等到2027年才投产,核心技术还指望着中国供应链“喂饭”。想靠这个翻盘?恐怕早已错过了最佳时机。

结语

雷克萨斯在上海砸下的146亿,与其说是吹响“反攻”的号角,不如说是一份递交给中国产业链的“投名状”。它用最惨痛的代价告诉所有跨国巨头一个道理:中国市场从来不缺选择,只缺尊重;中国市场从不拒绝创新,只淘汰傲慢。当比亚迪的汽车跑遍全球,当蔚来的换电站开到欧洲,一个属于“中国智造”的汽车大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