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首周新势力销量:问界再夺魁,零跑紧追,小米骤降

7月第一周,问界卖了9400辆,零跑只差10台,小米却直接腰斩——这数据看着像闹着玩?

你没看错,7月初,新势力销量集体“翻水”,但翻得有轻有重。问界依然稳坐头把交椅,周销9400辆,环比下滑不到两成,这在“淡季”已属不易。 紧咬其后的零跑,上险量9390辆,几乎贴脸开大,差10台就反超。而另一边,小米汽车周销4800辆,环比暴跌47.25%,几乎砍半。产能?运输?订单倒是不缺,可用户等得起吗?我试驾过SU7,那股子“德味”操控和雷总口中的“科技豪华”,确实让人上头,可交付节奏一卡,再强的产品力也得打个折扣。

问界:M8交付了,销量反而降?这逻辑反了吗?

很多人看到问界M8开始规模化交付,第一反应是:这下销量要冲天了。可结果呢?环比下滑19.66%。 这事儿得反过来想——6月,问界在猛冲M7和M5的订单,终端优惠多,销售压力大,客户集中释放。7月,M8来了,但新车型的交付节奏是逐步爬坡的,老车型优惠收紧,客户观望情绪重,销量自然回落。

我开过M8,说实话,这车的“家庭感”设计,是藏在细节里的。 比如第二排座椅的“零重力”模式,不是简单放平,而是联动腿托、靠背、坐垫,形成一个接近失重的姿势,长途坐下来,腰椎压力明显减轻。再比如它的HUD,信息布局像飞机驾驶舱,关键车速、导航、智驾状态一目了然,不用低头。这背后,是华为在人机交互上的深度介入——不是堆屏幕,而是重构信息流。

但问题也在这儿:M8太“华为”了。部分用户觉得车机太复杂,老人上手难。而且,M8定位高端,价格门槛高,短期内难以放量。所以,问界这“冠军”,是靠M7、M5这些走量车型撑起来的,M8更像是“品牌旗舰”,拉高形象,而非冲销量。

零跑:差10台就反超,靠的是“新车效应”?

9390辆,离问界只差10台,这数字太巧了,像是刻意为之。 实际上,零跑C11新款7月10日上市,门店提前铺了试驾车,上险量自然水涨船高。但别小看这“新车效应”——它说明零跑在终端的执行力很强,用户对C11的期待值不低。

7月首周新势力销量:问界再夺魁,零跑紧追,小米骤降-有驾

我试驾过新款C11,最大的变化是底盘。老款偏软,过弯侧倾明显;新款换装了CDC电磁悬架,支撑性提升一大截。 特别是在高速变道时,车身姿态稳,不像以前“晃悠悠”的。动力系统没变,但电机响应更快,油门调校更线性。这背后,是零跑自研的“三电技术”逐步成熟——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电控逻辑优化,成本压下来了,性能反而上去了。

但问题也明显:终端价格不透明。 我去两家店,报价差了将近8000块。销售说“看你诚不诚心买”,搞得像菜市场砍价。这种策略短期能促单,长期却伤害品牌信任。用户一看:“你这价都不统一,谁知道买贵了没?”——观望情绪一上来,转化率就低。所以,零跑销量能冲,但“质变”难,根源在这。

小米SU7:腰斩式下滑,真的是产能问题吗?

4800辆,环比跌47.25%,这数字一出,很多人说“产能跟不上”。 小米自己也说,订单排到几个月后。可问题是,产能不足≠销量腰斩。 6月你卖9000辆,7月产能没变,就算交付慢,上险量也不该断崖式下跌。更可能的原因是:6月集中交付了一批“创始版”和早期大定用户,7月节奏放缓,加上运输调度问题,导致周数据异常。

我试驾SU7时,最震撼的是它的操控。50:50配重,后驱调校,方向盘手感沉稳,路感清晰,过弯极限高。 特别是在山路,车身跟随性极好,不像一台5米长的车。这背后,是小米联合摩凯山(Milliken)做的空气动力学优化——风阻系数0.195Cd,接近量产车极限。 低风阻不仅省电,更让高速行驶更稳。

但问题也在这:太像“驾驶者之车”了。 后排空间一般,座椅偏硬,适合年轻人玩,不适合家庭用。而且,小米的智驾系统还在迭代,城市NOA还没全量推送。用户买的是“雷总情怀”和“驾驶乐趣”,可交付慢,期待就容易变成焦虑。

理想:L6卖爆了,i8能接棒吗?

理想周销7100辆,环比只降10.13%,是前十里最稳的。 为什么?L6累计交付破29万辆,成了理想最畅销车型。 我试驾L6时,最打动我的是“家庭场景”的细节:比如冰箱能调温,从4°C到15°C可调,夏天冻饮料,冬天保温汤;再比如二排座椅的“小桌板”,展开后能放笔记本,还能卡住水杯。

7月首周新势力销量:问界再夺魁,零跑紧追,小米骤降-有驾

理想现在玩的是“低首付+免息”,金融政策猛,用户上车门槛低。 而且L6价格卡在25万级,刚好是家庭增购的主流区间。但隐患是:产品线太相似。 L6、L7、L8、L9,除了尺寸,差异不大。用户容易“选择困难”。现在i8要上市,说是“旗舰SUV”,可大家担心:会不会又是“加大号L7”?

小鹏、蔚来、极氪:谁在掉队?

小鹏G9大定10分钟破万,听着挺神,可周销才6400辆,环比跌42.86%。 我觉得,小鹏的问题是“技术领先,体验滞后”。XNGP智驾确实牛,可推送慢,用户等得心焦。G9产品力强,但品牌声量被问界、理想盖住了。

蔚来周销2500辆,环比跌34%。 换电模式重资产,盈利压力大。我试过ET5T,颜值高,服务好,可“服务溢价”能撑多久?用户越来越理性,光靠“海底捞式服务”留不住人。

极氪001月销降到2000台,可惜了。 这车底盘、动力、安全都是顶级,可营销太“冷”。极氪3200辆,环比只跌3%,反而是前十里最抗跌的。 说明产品本身没问题,缺的是“讲故事”的能力。

深蓝、腾势、方程豹:二线新势力的挣扎

深蓝4070辆,表现不错,但“透明定价”是硬伤。 我去店里,销售说“厂里不让报底价”,得“谈”。用户一听,转身就走。车好,不如价格明。

腾势重回前十,但销售负责人赵长江调任方程豹,官方说“平调”,可怎么看都像降级? 腾势D9卖得好,靠的是“埃尔法平替”人设,可新能源MPV竞争越来越卷,光靠“商务脸”不够了。

7月首周新势力销量:问界再夺魁,零跑紧追,小米骤降-有驾

方程豹周销3200辆,靠豹3撑着。 这车硬派,但智能化一般,用户买的是“个性”。可小众市场,天花板明显。

特斯拉:0.5万辆,被小米YU7影响了?

特斯拉上周上险才5000辆,比小米多200台。 涨价去库存?在欧洲销量腰斩,上海工厂出口减少,季度前两个月主供海外?这些都说得通。但更深层的问题是:Model 3/Y产品周期太长,改款慢,用户审美疲劳。 小米SU7上市,确实分流了一部分年轻用户。特斯拉的“科技先锋”人设,正在被小米、华为挑战。

理性消费:别被数据忽悠,车是拿来开的

各位车友,销量榜看着热闹,可买车不是追热点。 你得想清楚:我要的是驾驶乐趣?家庭舒适?还是智能体验?

问界适合看重智驾和华为生态的家庭用户;

零跑性价比高,但得会“砍价”;

小米SU7是驾驶者之车,适合年轻人;

7月首周新势力销量:问界再夺魁,零跑紧追,小米骤降-有驾

理想仍是奶爸车首选;

小鹏、蔚来、极氪各有亮点,但需权衡品牌与服务。

数据是结果,不是原因。 销量下滑,未必是车不好;销量涨,也未必能持久。关键是你试驾后,坐进去舒不舒服,开起来顺不顺手。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

你觉得,7月这波销量下滑,是“季节性回调”,还是“增长见顶”的信号?

你更愿意为“品牌故事”买单,还是坚持“试驾定胜负”?

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

7月首周新势力销量:问界再夺魁,零跑紧追,小米骤降-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