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暗投明”?宝马I系列设计师Kai Langer加盟小米

当宝马 i 系列设计主管 Kai Langer 在领英上敲下 “已加入小米” 这行字时,全球汽车圈仿佛被投下了一颗带着设计基因的惊雷。这位在宝马效力二十多年的 “元老级” 设计师,用一句 “世界上最进步、最崛起的大型科技公司之一”,给了老东家一记温柔却响亮的 “耳光”,也让外界忍不住调侃:难道是宝马的电动化设计赛道不够宽,才让这位大咖选择 “弃暗投明”?

“弃暗投明”?宝马I系列设计师Kai Langer加盟小米-有驾

时间回溯到 8 月的第一个周末,Kai Langer 在个人领英账号上正式官宣:从 8 月 1 日起,他已结束在宝马集团长达 21 年的职业生涯,转身加入小米。

这条看似寻常的职业变动消息,却在汽车与科技交叉领域掀起波澜 —— 要知道,这位出生于 1970 年代的设计师,自 2003 年加入宝马后,几乎参与了该品牌电动化转型的全过程。宝马 2021 年的新闻稿曾特意提及,正是 Kai Langer 及其团队主导了纯电动 i 家族的设计,从 2013 年宝马 i3 的诞生到后续 iX、i4 等车型的迭代,他的设计笔触深深烙印在宝马电动化的里程碑上。

在宝马的二十多年里,Kai Langer 见证了传统豪华品牌向电动化转身的笨拙与坚定。

宝马 i3 作为品牌首款量产纯电动车,曾以颠覆性的碳纤维车身和对开门设计惊艳业界,但也因造型过于前卫引发争议;后续的 iX3、i4 等车型则逐渐回归 “油改电” 的保守路线,被诟病 “电动化诚意不足”。

有业内人士直言,宝马近年来的电动化设计陷入了 “既要传承经典双肾格栅,又要彰显电动身份” 的矛盾中,而 Kai Langer 的离开,或许正是这种设计困局的具象化体现。

反观小米,这个在消费电子领域以 “极致性价比” 和 “快速迭代” 著称的科技巨头,跨界造车的两年多时间里,正急需一位能打通 “科技与汽车美学” 的操盘手。

从小米 SU7 的初次亮相来看,其设计虽由前保时捷设计师李田原主导,却已展现出 “科技赋能美学” 的独特思路 —— 例如通过隐藏式门把手、溜背造型实现 0.195 的超低风阻系数,用屏幕交互与车身线条的融合打破传统座舱设计逻辑。而 Kai Langer 的加盟,无疑是给小米的设计团队 “上了双保险”。

为何 Kai Langer 会选择 “跨界跳槽”?从他的公开表态中可窥一二:“小米已经在科技和消费电子市场站稳了脚跟,并在汽车行业首次亮相,正在扩大他们的业务,并让他有机会成为其中的重要一员。” 这段话看似官方,却道破了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在造车逻辑上的本质差异。在宝马,设计师的灵感往往需要向百年品牌积淀妥协;而在小米,“科技公司造车” 的标签意味着更大的创新空间 —— 毕竟,当手机、智能家居与汽车成为互联互通的生态节点时,车身设计不再只是机械美学的载体,更要成为科技体验的延伸。

“弃暗投明”?宝马I系列设计师Kai Langer加盟小米-有驾

这种 “制度性创新空间” 的差异,或许正是 Kai Langer 眼中的 “明” 与 “暗”。传统车企的设计流程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从草图到量产需要经过市场调研、工程可行性验证、管理层层层审批等漫长环节,一款车型的设计冻结往往需要 3-5 年;而小米等科技公司则信奉 “快速试错、敏捷迭代”,正如雷军所言 “汽车设计也要像手机系统一样 OTA 升级”,这种将用户反馈实时融入设计优化的模式,对习惯了传统流程的设计师而言,无疑具有致命吸引力。

更值得玩味的是,Kai Langer 的加盟恰逢小米汽车加速扩张的关键期。

数据显示,小米 SU7 自 2023 年上市以来,累计销量已突破 15 万辆,成为高端纯电市场的 “现象级产品”,但也面临 “设计同质化” 的质疑。

有消费者吐槽:“SU7 的侧面线条神似保时捷 Taycan,缺乏独属于小米的设计语言。” 此时引入 Kai Langer 这位兼具豪华品牌基因与电动化设计经验的 “老将”,既能弥补小米在高端设计领域的短板,又能借助其对电动车用户需求的理解,打造真正属于 “科技车企” 的设计符号。

对宝马而言,这位核心设计师的出走更像是一记警钟。近年来,该品牌在电动化赛道上的表现略显乏力:2024 年上半年,宝马纯电动车全球销量同比增长 11.4%,远低于特斯拉 40% 的增速,在中国市场甚至被比亚迪、蔚来等品牌挤压份额。

设计作为品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Kai Langer 的离开可能导致其电动化设计团队出现断层。有消息称,宝马内部已紧急启动 “设计人才保卫战”,计划从奔驰、奥迪挖角资深设计师,但这显然难以短期内弥补损失。

从行业视角看,Kai Langer 的跨界跳槽并非孤例。近三年来,传统车企的核心人才流向科技造车公司已成趋势:前宾利设计总监 Stefan Sielaff 加盟红旗,前大众集团首席设计师 Klaus Bischoff 加入蔚来,前宝马集团副总裁 Ulrich Kranz 成为法拉第未来全球 CEO…… 这些流动背后,是汽车产业权力结构的悄然重构 —— 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共识,科技公司的生态整合能力正超越传统车企的机械工程积淀,成为吸引顶尖人才的磁石。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弃暗投明” 或许只是外界的戏谑之词,但 Kai Langer 的选择无疑折射出一个现实: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传统” 与 “新兴” 的边界正在模糊,而设计作为连接技术与用户的桥梁,正站在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