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隐藏门把手成夺命设计?欧洲禁令撕下车企遮羞布
车门打不开的瞬间,科技感成了最残忍的笑话。当德国特斯拉起火时,围观者拼命拉扯那块光滑的车壳,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火光吞没驾驶座上的父亲和两名幼童。同一周,成都小米SU7撞上护栏后,救援人员围着车门转了五分钟——不是不想救,是根本找不到机械开关。
欧盟监管机构终于拍桌子了。10月17日,他们对着特斯拉们下达最后通牒:要么给电子门把手装上保命装置,要么滚出欧洲市场。可这份姗姗来迟的警告背后,躺着多少本不该消失的生命?
“这根本不是技术难题,而是良心考题。”某车企工程师私下吐槽,“为了那0.012Cd的风阻系数,愣是把救命通道做成死亡陷阱。”当车企在发布会上炫耀自动弹出门把手的仪式感时,从没人告诉消费者:碰撞断电时,这套炫酷系统会变成冰冷的铁棺材。
最讽刺的是,拯救方案简单到令人发指。吉利、问界早已在门把手上留了机械拨片,成本不过几十块。但某些品牌宁可花千万请明星站台,也不愿给应急开关涂上荧光橙色。直到工信部9月24日强制新规落地,这些“科技信徒”才慌忙改设计——原来不是做不到,是不想为。
更魔幻的是舆论战场。当小米车祸视频刷屏时,创始人竟带头高呼“抵制黑公关”。试问谁家水军会拿三条人命当素材?把安全质疑污名化,这波操作比电子门把手更让人心寒。
看着欧洲的禁令和中国的国标,我突然懂了:所有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创新,都是耍流氓。当车企把用户当小白鼠,监管就该亮出手术刀。毕竟我们买的是代步工具,不是俄罗斯轮盘赌的道具。
现在经过特斯拉展厅,那些自动伸缩的门把手像在表演魔术。但魔术穿帮时,观众还能鼓掌大笑;而这套设计穿帮时,家庭只剩哭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