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的媒体日和以往一样,广州这个不怎么冷的冬天,却因为一台还没发布的新车,被搞得热气腾腾。涂着“零跑A10”伪装的试装车悄悄驶进展馆,灯光下闪着冷冷的白,像一条企图不被发现的鲶鱼,游弋在代表未来的电动车洪流里。而据说,这家造了7万台车仅一个月的公司,想把A10卖到7万块起。
谁会掏7万,去买一台名字仿佛随便抓了个英文字母组合出来的“新物种”?如果我是初入职场的小年轻,手上攒了点钱,希望在北方冬天能有个保暖座舱,不用担心油价起舞,一台便宜省心的纯电车好像倒也不赖。可问题在于,这市场里摆的选择太多——要命的是,别人家名字比零跑还拗口的车,早抓住了不少用户钱包。
零跑这个牌子,一直被视作新势力里的“异类”。在大多数同行还在“活下来”与“活得更好”之间犹豫地倒腾,零跑倒好,把销量卷成了数学难题:10月交付70289台,不光破了自家纪录,也让其它新势力有点发笑——笑自己错把低估当成了行情指导。
这种局面一夜之间发生吗?当然不是。冷静拆解,你会发现零跑的打法,其实和市井小贩开连锁店差不多,先占地儿,挨个品类补齐,说穿了是把“从娃娃抓起”变成了“从全龄段包围”。T03对标老头乐,B系列抢中低端,C系列咬着主流奶酪,上下游都不肯放,一波一波往上攀爬。
这个A10,定位明摆着。不是要再造一辆微型T03,而是要把产品线细化——瞄准介于“微型”和“终身五菱宏光”之间的那点市场空间。价格很巧妙:踩着7万元底线,这是很多二线城市购车刚需以及滴滴司机“心里能承受”的极限,不高不低浮在那里,像钓鱼的浮标,等你咬钩。
国产新势力车企卷低价,是死路还是活路?你可以说零跑是“屠夫”型玩家。刀一刀砍在竞争对手膀子上,看谁的肉厚。现阶段他们很难和特斯拉比软件生态,也学不像比亚迪的电池大厂思维,但头铁地打“高配低价”,让两者之间的夹心层市场逐渐被挤干。问题在于,性价比这把刀用久了就钝,谁先走神,谁的刀柄就得被同行抽去。极兔快递当年靠低价杀入快递圈,最后低价反噬,洗牌来得比潮水都快。零跑能避开同样的宿命?一定概率,只是概率大小得看后劲。
更有趣的是,D系列这样的旗舰怪兽,车长5米2,扛着最新芯片、激光雷达、双腔空悬……口气越来越大。已经不是“价格屠夫”的范畴了,反而变成了没事往售车表面撒点“豪华科技感”的白糖,试图引来高端人群的蜜蜂。一面冲下,一面冲高,这种“上下对冲”的打法,理论很美,但现实世界鲜有车企成双完胜。知易行难,多半输在内功——品控、售后、渠道、服务,抓哪头都刺手。
在我脖子还没适应围巾降温的早晨,车圈媒体大V们早已在评论区拉开阵势。有人喊“零跑能不能活到明年全靠A10”,也有人抠字眼:“入门车就等于老头乐吗?”这个市场,永远不缺各路段子手和毒舌。作为围观者,职业迫使我不信宝马不掉链子,也没理由觉得新势力基因全是进步。零跑如今销量破7万,离真正的用户口碑,还有条看不见的沟壑——品质、体验、可靠性,这些不是靠一次降价能修出来的。
有一点值得佩服,零跑不靠叫卖,靠产品迭代和占坑,稳扎稳打地把市场吃了个半残,能厚脸皮补短补位,这种做派很像“活下来最重要”的创业老兵。不过一句话,把产品线拉得像贪吃蛇,总有刹不住的一天。每多一款,都是考验研发、供应链、服务成色的压力测试。搞砸一环,销量数字也就成了展厅背景音乐。
技术向上,价格向下,理论上用户笑开花,实际上很可能双输。企业想做品牌,却割裂了“实惠”的形象,用户想要又好又便宜,却总在“没出大问题”与“再观望观望”之间徘徊。这买卖,有点像我们小时候逛庙会:糖葫芦多便宜都得先试试糖是不是黏牙,人人都怕“又甜又坑”。
最后问题留给你:当A10和更多低价纯电车把门槛压到不能更低,性价比还意味着实惠,还是意味着取舍?一台车的价签数字和你真正需要它的那天之间,到底是谁决定了一切?
有兴趣的话,等A10正式上市,可以去车展现场掂量一下铁皮的分量,再决定自己是不是那条“愿意咬钩”的鱼。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