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新国标一实施,不少店铺开始热闹起来,过渡期之下,那些卡在“老标”尾巴上的存量电动车俨然成了香饽饽。而消费者呢?有人匆匆购车,生怕错过最后“超速”的机会;有些则围着店主问东问西:“买了不会骑几个月就报废吧?”一时间,街头巷尾的大大小小的电动车铺子成了北京城里的热门打卡点。
新规落地后,最牵动人心的无疑是那个25公里/小时的“最高限速”。过去的车,动不动解限速改加速,连四十码、五十码都不在话下,简直比咱们骑共享单车的快腿还带劲。好家伙,这才是“电动车版速度与激情”啊!然而,按照新规玩儿,可就难了。电池、控制器、防篡改统统加固,这下甭管你是街头小改装还是门店“大师业务”,以后还真不好操作了。
有店主直言:“以后速度快的车不好弄,只能推荐新规车。”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可实际上也是规矩给逼急了。这些老标车若不趁最后时间出清,年底面前,它们可真要被逼成“吞仓大胃王”了。政府的出发点无人可置喙,毕竟速度限制本质上为安全服务,解决了长久以来“电驴”横冲直撞的问题。可实际执行起来,对于消费者和企业来说,这新规无异于“人情冷暖”。
对消费者来说,那些解限速的车型虽然超标,但速度快、型号灵活、价格亲民,这些都是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三五十码的,“也不能跟汽车比,但好歹上下班不再被交警盯上风驰电掣的魅力”。如今,新规车型不仅“稳到迟钝”,价格上也往上翻了一圈。一个48V的大容量电池下来,可能还没开骑,人家就跟钱包抢命了。
对于制造企业呢?头部企业像爱玛、新日这样的大牌,早早完成了生产线的改造,转型新国标游刃有余;可中小厂商呢?却直呼“老规整库存清得差不多,新规车还批不下来”。一边是转型贵上几百万的生产线成本,另一边是库存车卖完,车间可能光剩蜘蛛网,若小厂商没有技术和资金的双保险,恐怕玩儿得直接“工厂大停播”了。
当然,新规不是没有好处,它最大化地遏制了电动车改装现象。更严的材料限制、匹配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能规范行业乱象,消费者不再受电池好坏牵着鼻子走。但问题也来了,新规带来的提价效应和中小企业被压缩的生存空间,最终可能让绝大多数消费者埋单。未来低于千元的平民车或许就真的从市场上消失了,一车难求可不光听着吓人。
面对复杂状况,作为消费者,我们或许能发现一点:政策初衷虽美好,但落地过程中却带着一丝盲点。一刀切的规章能否涵盖小厂的生存问题?普通老百姓能不能承受涨价后的电动车?很多人上下班依托电动车方便快捷的特点,彼时彼刻的新规如果忽略了人情,这就难免让社会问题推向新层面。
想想吧,那些刚毕业的打工人,那些为了生计微调生意的中小老板,他们要是瞧不起愿买不起,政策再好听,市场还能缺谁的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