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自杀式”对赌:握60%氢能源专利,却被中国拦了去路?

眼下,日本面临着一个挺现实的问题,但他们就是不打算接受,态度挺坚决的。

以前,日本车可是很多人心中的首选,更是能跟德系车在品质和服务方面一较高下的强手。

自从新能源崛起之后,德国车企经过一些挫折还能保持稳步前进,而日本车企却屡次错失了抢占先机的好机会。

凭借顶尖技术,为什么在产业变革中会走出截然不同的路?是不是燃油时代那些成功的经验,反倒变成了转型的绊脚石,还是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关键市场的估计出了错?

日本汽车“自杀式”对赌:握60%氢能源专利,却被中国拦了去路?-有驾

当年,日本车企靠丰田和本田在全球横着走,主要靠一招“垂直整合”,那时候他们不仅仅是造车,还把汽车马达、车窗玻璃,甚至座垫的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种做法的优势挺明显的:既能把成本压到最低,又能严把质量关,就像丰田的“精益生产”一样,每一颗螺丝钉都在自己手里掌控。在燃油车技术还比较稳定的时期,这简直就是一种碾压的招数。

当时欧洲市场上这个风气挺盛的,尤其是德国车企,他们走的路线完全不一样,是采用“模块化平台”这套玩法。

比如大众早些年推出的MQB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开发出各种车型,无论是轿车、SUV还是MPV,不同品牌、不同档次都可以用上。

日本汽车“自杀式”对赌:握60%氢能源专利,却被中国拦了去路?-有驾

当时不少人觉得这个模式“不够细致”,可谁都没想到,这反倒为之后的电动化种下了伏线。

模块化的关键在于“灵活匹配”,一到想搞电动车,只要把燃油动力的部分换成电池和电机,就能迅速推出新车型,省下不少从头起步的麻烦事。

日本车厂那套“垂直整合”在市场稳定时是个杀手锏,可一遇到行业变革,反倒变成了拖累。

他们在燃油车整个产业链投入了好几十年的钱,转做电动车的话,之前的发动机生产线、变速箱技术基本就算白扔了。

日本汽车“自杀式”对赌:握60%氢能源专利,却被中国拦了去路?-有驾

这股“沉没成本”的压力呀,搞得他们在转型的关键时刻,总是踌躇不前,不太敢下决心。

看看德国车企,早就没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采用模块化设计反倒变成了他们的一个大优点,灵活性更强。

就像走路一样,习惯了直线走的人,一转弯就会迟疑,而平时就会灵活变换路线的,面对岔路自然显得更加从容自如。

到了新能源时代爆发的时候,德国还能挤上快车,赶上这波潮流,而日本却得从零开始,重新铺路,慢慢摸索前行。

日本汽车“自杀式”对赌:握60%氢能源专利,却被中国拦了去路?-有驾

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关键所在,毫无疑问,是中国。

到了2024年,中国的新能源车占比已经跑赢了40%,也就是说,卖出十辆车里面,四辆都是新能源类型啦。

这个市场的抉择几乎就决定了车企未来的走势,而日德两国的汽车厂商在这方面的表现,简直就像是天壤之别,一边是热火朝天,另一边却冷得让人发抖。

德国车企早就搞清楚了中国市场的套路:想搞电动车,得先把供应链稳住,再把本土化做好。

像大众早在2018年就跟宁德时代合作建起了电池厂,把电池的成本压得更低。

宝马和奔驰也都纷纷把他们的电动车研发中心往中国搬,专门为中国消费者的习惯调整车载系统和续航方面的配置。

以大众ID.3为例,刚开始因为车载系统不够顺手,销量一直差强人意,后来迅速改进升级,现在一个月能稳定卖出一万多辆。

日本汽车“自杀式”对赌:握60%氢能源专利,却被中国拦了去路?-有驾

宝马iX3直接就成了豪华电动SUV里的热销型号,到了2024年,销量突破了8万辆大关。

至于日本车企,好像一直没能摸透中国市场的节奏,总感觉挺难把握住那边的脉络。

他们全力投入氢能源领域,尤其是丰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掌握了超过60%的氢燃料电池相关专利。

这项技术确实挺有看头,但就是中国在氢能源这块儿并没有怎么下功夫。

到2024年底,全国的加氢站大概就有200多座,而充电桩则超过了400万个。买了氢能源车的消费者,去哪儿给车加氢啊?

看看日系的电动车,要么续航不给力,要么外观不合咱们中国人的审美观,2024一整年的销量总和,还比不上大众ID系列一个月卖得多呢。

日本汽车“自杀式”对赌:握60%氢能源专利,却被中国拦了去路?-有驾

由此可见,日本根本不太懂我们这儿,中国市场从来就不是个“技术比拼”的战场,而更像是一个“需求贴合”的地方。

消费者要的可不是“最牛的技术”,而是“用着舒服、价格实惠又实用的货”。

德国汽车厂商就算起步时技术水平不算最厉害,也愿意根据咱们中国市场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日本汽车企业一直抱着“我技术牛,消费者自然会认可”的想法,可是在这个新能源飞快变革的年代,这种想法根本行不通。

日本汽车“自杀式”对赌:握60%氢能源专利,却被中国拦了去路?-有驾

现在,日系和德系车企的命运各不相同,归根到底,不是技术水平的差距,而是战略眼光的差异。

如今,日本车企太迷信“技术极致”,总觉得只要把某项技术搞到极致,就能把握住市场的主动权。

在那个燃油的黄金时代,靠着引擎的技术优势,他们就能彻底碾压美国品牌。

到了新能源时代,规则已经改变,从单纯的技术突破变成了生态合作的竞争,光有厉害的技术可不够,还得跟得上政策导向、供应链节奏和消费者的偏好。

德国车厂的强项,正是在于“战略相配”。

他们没有一直沉浸在过去燃油车的技术优势中,而是早早就看明了电动化才是大势,即便中间碰了一些弯弯路,但总的方向还是没偏。

日本汽车“自杀式”对赌:握60%氢能源专利,却被中国拦了去路?-有驾

更关键的是,他们明白“开放合作”的重要性,比如不一定非得自己生产电池,选择和宁德时代合作,也不一定要自己开发车载系统,而是跟中国的科技公司达成合作。

这种“不追求全产业链垄断,只注重核心环节的掌控”这种想法,反倒更符合新能源时代的竞争格局。

其实,这事儿也给各行各业敲了个警钟:没有啥是永远的成功秘方,只有不断变化的产业大势才是真正的方向。

日本车企在燃油时代的火爆,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办法刚好顺应了当时的需要;到现在遇到的难题,倒是因为他们把以前的经验当作了绝对的真理。

德国车企转型虽然不算十全十美,但至少他们还算是没有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

将来造车这行,拼的可不只是有多少专利,而是看谁能更迅速地应对变革,调整策略也更灵活点。

日本汽车“自杀式”对赌:握60%氢能源专利,却被中国拦了去路?-有驾

汽车行业的变革还在持续,日德两国车企的故事还没有完结。

在这个新能源的时代里,坚持固执可不太吃香,灵活应变和灵活调整才是真正能帮你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没有哪个公司能靠“回首往昔”来赢得明天,跟得上潮流的,总是那些敢于舍弃过去、勇于接受新变化的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