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赌上姓氏的魏牌,月销从两万跌至两千,能否逆袭?

车界有了新的动向!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近来再次公开力挺旗下高端品牌魏牌,斩钉截铁地宣告:“魏牌绝不会放弃,一定会一直做下去!”这话听着颇有气势,可回望魏牌近年来的销售数据,从月销两万骤降至两千台,这市场表现与产品实力之间,存在着令人深思的落差。

魏建军这份坚守,究竟是出于对品牌的热忱,还是难以放下那句“赌上姓氏”的承诺?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

魏建军赌上姓氏的魏牌,月销从两万跌至两千,能否逆袭?-有驾

魏牌何以至此?

魏牌初登舞台时,确实曾是市场上的耀眼新星。

2017年,VV7和VV5甫一上市便迅速走红,月销量轻松破万,甚至一度突破两万辆大关。

然而好景不长,短短几年内,销量便呈断崖式下滑,如今每月仅能售出两三千台。

这其间,究竟发生了哪些变故?

定位摇摆不定,品牌名称频繁更迭,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最初,魏牌以“VV系列”为名,消费者刚有初步认知,随即切换至“咖啡系列”,诸如摩卡、拿铁、玛奇朵等名称应运而生。

听起来似乎颇具小资情调,可其本质仍是汽车产品,而非饮品。

此后不久,在消费者尚未完全适应“咖啡”之时,又推出了“高山”、“蓝山”系列。

这究竟是在销售汽车、咖啡还是风景?

用户被这反复无常的命名策略搞得一头雾水:这个品牌究竟主打何物?

我该选择哪款车型?

品牌定位犹如航海之灯塔,频繁变动只会导致迷航,消费者又怎敢交付信任?

高层人事更迭频繁,战略方向反复无常,营销策略随之漂浮。

在短短七年间,魏牌更换了七位品牌负责人,这种管理层的变动速度,令人瞠目。

营销策略也呈现出一年一变的态势,今日主打豪华,明日转型新能源,后日又转向智能化。

结果是,各项战略皆未深入推进,反而消磨了品牌原有的优势。

一家汽车企业,若连自身的战略主轴都无法确立,消费者又如何能对其产生信心?

“朝令夕改”的管理方式,无疑是汽车品牌发展的重大障碍。

智能系统曾现短板,车机卡顿,用户信任一度受损。

魏建军本人曾承认,2021年魏牌的智能座舱存在“黑屏、卡顿、速度慢”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这如同购置一部最新款的智能手机,开机却发现运行迟缓,用户自然会心生不满。

尽管如今蓝山智驾版声称已达“行业领先水平”,搭载了激光雷达和27个传感器,技术参数斐然,但消费者曾有过不愉快的体验,信任的重建绝非一蹴而就。

毕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消费者对于有过负面经历的品牌,总会多一份审慎。

---

魏建军赌上姓氏的魏牌,月销从两万跌至两千,能否逆袭?-有驾

魏建军为何执意不弃?“赌上姓氏”的坚守,是情怀还是“执念”?

魏牌当前的境遇,若换作其他车企,或许早已选择断臂止损,将资源集中于更有前景的业务。

然而,魏建军却选择坚守,他这份执着,如同老牛耕田般韧性十足,认准一条路,即便前路荆棘密布,也要奋力前行。

他的理由简单而直接,充满魏建军独特的个人色彩:

一份誓言:“赌上姓氏的品牌,不能倒!”

魏牌(WEY),承载着魏建军的姓氏,品牌创立伊始,他便立下宏愿:“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此言掷地有声,透出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决绝。

如今若选择放弃,无疑是自毁颜面。

这份对姓氏品牌的珍视,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利益。

这种“背水一战”的勇气,固然令人敬佩,但也引发了一丝隐忧。

这究竟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情怀,还是魏建军不肯服输的执拗?

一种信念:“造车是马拉松,不是短跑!”

魏建军认为,汽车行业竞争激烈,但长城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只要坚持长期发展,魏牌仍有机会扭转乾坤。

此言不虚,汽车制造确实是一场持久战,考验的是企业的耐力和应变能力。

长城汽车多年来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在行业内有目共睹,从发动机、变速箱到底盘,再到智能驾驶,长城的技术储备确实不容小觑。

然而,马拉松同样需要策略,不能仅仅埋头苦跑。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下,仅有技术积累还不够,更需跑得快,跑得准,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份坚持:“流量不代表产品价值!”

时下,几乎所有车企掌门人都在通过网络平台、直播等方式吸引公众关注。

小米汽车发布会的雷军,以及周鸿祎的试驾,都曾带来巨大的流量效应。

然而,魏建军却选择拒绝邀请周鸿祎试驾,坚持以产品品质说话。

这份“特立独行”的态度,颇具玩味。

从实业家的角度看,扎扎实实做产品无疑是正确的路径。

但现实却是,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再优质的产品也难以被大众认知。

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流动极为迅速的时代。

产品再出色,如果消费者不了解、不认可,那也只能是孤芳自赏。

魏建军赌上姓氏的魏牌,月销从两万跌至两千,能否逆袭?-有驾

---

魏牌能否凤凰涅槃?“亡羊补牢”是否为时未晚?

面对目前的困境,魏建军近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显示出他力求扭转局面的决心:

全力补齐智能化短板: 全新蓝山搭载激光雷达、27个传感器,宣称其智驾水平已达到“国内顶尖”。

这好比一位曾经偏科的学生突然幡然醒悟,开始奋力补习。

蓝山的智驾系统,在高速公路上的表现据称稳定而流畅,车道保持、自动变道等功能处理得当,给人一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在掌控车辆的安心感。

但要称得上“国内顶尖”,仍需拿出更多硬核实力,毕竟当前市场竞争已进入“高手过招”的白热化阶段。

大规模铺设直营门店: 计划今年开设600家门店,覆盖全国200个城市。

这就像战役中,光有精兵强将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坚实的阵地!

直营门店能够直接与用户接触,了解用户需求,这无疑是正确的战略方向。

特斯拉当年也是凭借直营模式开疆拓土。

但需注意的是,这种模式资金投入巨大,管理难度也相对较高。

积极回馈老用户: 主动向2017年VV7车主提供8万元的换新补贴。

这一举措,无疑是温暖人心的。

老用户是品牌的“活招牌”,也是口碑传播的重要力量。

能够如此“用心”对待老用户,说明魏建军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试想,一位驾驶VV7多年的老车主,突然收到如此丰厚的换车补贴,心中自然会充满被尊重和认可的喜悦,也更有可能向身边的亲友推荐魏牌。

这些措施能否奏效?

这仍是未知数。

毕竟,竞争对手实力强劲——比亚迪、问界、理想,都是“强悍角色”,它们不仅拥有技术实力,更擅长“讲故事”,善于与用户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

魏牌若想实现逆袭,仅仅依靠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讲述品牌故事”,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再次点燃他们“拥有魏牌”的那份憧憬与自豪。

正如《红楼梦》中所言:“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魏牌如今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关键时刻。

归根结底,魏建军的这份选择,究竟是对是错?

他这份执着,令人动容,但也引发了深思。

汽车行业的竞争残酷无情,仅凭情怀难以支撑,更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魏牌若想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不能仅仅依赖创始人的个人坚持,更需要真正倾听用户的心声,深入挖掘用户体验中那些关乎人性的元素。

在家庭出游中,在日常通勤里,用户更看重车辆带来的便捷、舒适与安全,以及那种对自由与探索的渴望,还有因拥有品牌产品而产生的自豪感。

毕竟,“时不我待,机不可失”。

魏牌的这份“执念”,最终是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是会“曲终人散,各奔东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