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下调今年销量目标减少九十万辆,为应对行业竞争和财务压力主动调整战略以确保企业稳健发展

我在北京五方天雅的展厅里,周四晚上八点多,耳边听到吊顶风机的嗡嗡声,空气中有点橡胶塑料的味道。手指在方向盘上摸了摸,那温度已经微微比外面低一点点,像是车子刚开到车库里的感觉。正好旁边有个销售打电话,笑着对我说:这新车,实际体验比线上的还厉害。我随便点头,心里估算了一下:这价格区间的车,销量平均每月能冲到四五万辆就不错了。

翻开一会儿手机,看到一则消息:比亚迪9月4日宣布把今年的销量目标从550万,下调到460万,差不多少了90万车,降幅16%。这消息一出来,我就觉得不笨,虽然上半年财报亮瞎朋友圈,收入都快突破3700亿了,净利润也有155亿,和特斯拉刚好比肩,但是市场的压力太大了。

比亚迪下调今年销量目标减少九十万辆,为应对行业竞争和财务压力主动调整战略以确保企业稳健发展-有驾

我觉得这其实挺现实的——供需关系变化得太快了。之前每个月交出一份漂亮的财报,不代表后续还能稳定。比亚迪的销售节奏从去年开始就开始慢慢变急,8月底公布的销量显示,它今年前8个月已经卖出了286万辆,同比增长23%。但你看它怎么算的啊?剩下4个月,得喊出263万辆。平均每月得卖65万多,去年8个月还没这一数啊!而且呀,以此速度,真得比拼出什么叫极限。

(这段先按下不表)

车企的研发压力像是建房子:你需要有地基,再盖墙,再装门窗。比亚迪新技术,比如天神之眼、兆瓦闪充这些,都是加点糖,但不代表它能一下子领先很多。人们看到的,可能还是吉利、零跑这两个新势力品牌在10-15万价位的快跑。那问题来了,这两个品牌的产品多硬核啊?我琢磨着,或许比亚迪的技术差距,其实不是像媒体说的那么大。多了点车型配置和技术优势,市场认知还能赶上吗?我倒觉得,还要看用户的心理价位。

比亚迪下调今年销量目标减少九十万辆,为应对行业竞争和财务压力主动调整战略以确保企业稳健发展-有驾

再说到利润,去年我在修车厂碰到修理工说:比亚迪用价格换销量的套路,亏得还挺多。我还记得那时他指着一辆换装最新电池的混动车说,利润从之前的1万多一辆掉到7200元,下降了14.5%,那真是硬杠,后面能不能撑住还不好说。市场上的拼价格战就像玩抢羊毛,羊毛越多,羊越快跑。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应付账款的数字:今年8月起,比亚迪自6月响应国家号召,45天账期变成了60天,但这个60天让它的应付账款暴涨了两倍,是不是意味着现金流紧绷了?我猜测,这就像你买房按揭还不起,最后利息就变得钢铁般硬。要想提高产能,不得不借点有息的债,否则产能跟不上也是白搭。

(这段先按下不表)

比亚迪下调今年销量目标减少九十万辆,为应对行业竞争和财务压力主动调整战略以确保企业稳健发展-有驾

比亚迪这次调低目标,也不是啥大意,也许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们可能在说:先稳住,别硬拼得太惨,内部资源也得重新打理一番。线上外销还挺挺,海外市场增长快得让人惊讶:前8个月出口了63万辆,同比涨134%。我心想,国外需求还挺旺的,比亚迪是不是也把海外市场当做第二战场了?我也忍不住问:这些出口能撑多久?国内有点疲软,难免会动摇。

表达这种想法的我也在想:是否比亚迪真那么走得远?还是只是在应对短期压力,调整策略罢了?不就是像咱平时开车,总要刹车调整路况,然后再油门冲过去吗。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就像我那次试驾某款车,超出预期的地方反而让人更迷糊——你感觉它像是在路上乱跑,其实背后是研发团队在调配资源。那技术的调动,是不是也像膏药按摩一样,说起来简单,但背后其实是供应链上下游的博弈在做调和。

比亚迪下调今年销量目标减少九十万辆,为应对行业竞争和财务压力主动调整战略以确保企业稳健发展-有驾

挂在我心里的问题就是:比亚迪这些调策略,究竟是主动应变还是被动保命?价格战会不会变成无底洞?估计大多数车企都得像打游戏一样,随时调整策略,否则被人追着跑。

这会不会是个普遍现象?我最后想到一个疑问:你们觉得,车市的天花板其实是不是比想象中还要低?毕竟,拥有黑科技的车,未必人人都买得起。市面上那些几十万的新能源,别的品牌也都在模仿,什么时候头部品牌开始变得像全能钢铁侠而不是价格战士了?可能又得等上一段时间,看那些吵吵闹闹的市场声音慢慢变平静。

(这段先按下不表)

比亚迪下调今年销量目标减少九十万辆,为应对行业竞争和财务压力主动调整战略以确保企业稳健发展-有驾

前面那些烦琐的账、数据和模型,就像我在停车场顶灯下看见的闪烁灯光一样,忽明忽暗。现实就是这样,光是数字,还要靠你自己去感受那一点点心跳。也许,明天会不会有新的变数?也许,下一次调策略的,还是我们常开车经过的那个路口,谁知道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