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11月30日,广州国际车展小米汽车全系产品亮相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琶洲馆,公众可提前购票现场体验

11月21日-11月30日,广州国际车展,小米汽车全系产品参展。地址是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琶洲馆,展位就在D区的17号馆、编号1720。这次的时间确实长,看得出来厂商们都挺重视的。

我还记得去年类似的情况,那会儿还在宝马展台附近溜达。那些豪华的车,展个车嘛,能直观感受到的东西也就是车的外观、内饰,或者现场那点体验。小米这次出场,却是不一样的。产品全系亮相,这词一放出来,挺新鲜的。

小米汽车要不是提前爆料,我差点都忘了1月份他们发的那个2024年量产的新闻。现在看来,距离量产也就差个几个月了。你们知道,真正落到地上的东西,经得起推敲的,其实少,特别是在研发这块。毕竟,车企想把一款全新车型推向市场,可没那么简单。

11月21日-11月30日,广州国际车展小米汽车全系产品亮相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琶洲馆,公众可提前购票现场体验-有驾

我自己在汽车行业混了快十年,经验告诉我,研发最难的不是设计和理念,而是把想象变成可量产的东西。这方面,很多厂商都说我有这个技术。但实际上,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就像手机配色,你说我有多丰富?但最后能批量出来的色彩,真的少之又少。汽车也是,不是哪款车都能拿出来就是爆款。尤其在电动汽车火热的时候,不少厂商其实还在拼命追赶技术点。

这次,小米带来的全系产品我猜测,至少会包括一款量产的纯电SUV,可能还会有混动或增程版本。要不是有朋友总跟我说:小米不会只搞那种低端模型吧?我还真觉得不敢下结论。毕竟,按他们之前的定位,瞄准的是入门,也不是专攻豪华线。估算下,刚上市的车型,纯电续航差不多在400公里左右,这个数字在目前看算还能接受。如果对比一下同价位的比亚迪秦、吉利星越,差不多能拼个持平,甚至略有优势。

但说实话,除了看得见的续航外,车上的用料和装配细节,才是真正把控产品力的关键。你知道,一辆车要经过供应链上的千百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尤其是在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部件上,隐患特别多。我记得去年有个朋友修车,他跟我说:电池包坏了,修也得卸车,拆拆装装少说也得三四天。在供应链紧张的今天,想保证每辆车的稳定性,也不简单。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那会儿,某个厂商新车刚出来,售后就爆出电池鼓包。那场景挺荒谬,客户唉声载道。现在想想,其实很多技术细节,厂商有时候也是拼命追赶。只真正能在量产中稳定下来,还是少数。

折腾归折腾,你们知道,造车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家都说造得快,上市迅速,但你们见过一款车跑出来,百万公里后还能保值的?我猜也就是偶尔碰到几款例外。大多数车,前三年贬得都挺快。尤其在电动车兵荒马乱的市场环境里,市场对新鲜感的要求比拼速度,但实际上,车辆的耐用度才是最核心的。

11月21日-11月30日,广州国际车展小米汽车全系产品亮相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琶洲馆,公众可提前购票现场体验-有驾

这次去现场,我还想看一看,展台上的那些科技感是不是就浮于表面?还是说真有人用心在背后打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智能辅助啥的,都是用体感或者似有若无的技术堆出来的。一些厂商在配置智能驾驶辅助时,基本上是把几个月的新技术拼贴粘合在一起,效果未必比传统驾驶好多少。毕竟,真正打磨好一套ADAS系统,不是说三个月搞定的。

你们觉得,小米会在价格和配置上做哪些极致吗?我倒是觉得,他们可能不会搞得太复杂。毕竟,目标是普及这条路,不能走得太小众。我猜,他们会用一些类似手机的逻辑——低价多用,给客户用得惯的那一阵。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记得,销售那会儿跟我提,咱们国产车的微调其实也挺有意思——比方说,很多车型都在追求性价比,但实际上,车上最贵的还是那核心零部件。你说是不是?百公里造价,一辆车成本基本上就是那几个大件的花费。无人之境?还差得远。

对比一下,我相信,很多同价位的合资车,实际上核心配置差别还是很明显。某品牌入门款和中配相比,可能只是多了个中控屏幕,而车架、底盘这些硬件几乎没差别。实际上,供应链上,底盘部分的技术难度刚好处于中等,所以说,大厂能做出差异化,还得取决于他们的研发能力。

坦白讲,供应链这个事,有时候就像炒菜:一锅菜,要有好菜料、好火候。没有好的食材,炒得再好,也不能变出满心满意的佳肴。如果你点了别家的备用料,味道就会变差。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两个价钱差不多的车,实际开下来,差距很大。

11月21日-11月30日,广州国际车展小米汽车全系产品亮相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琶洲馆,公众可提前购票现场体验-有驾

是的,比如车主论坛有人说:我的某品牌车,刚开两万公里,电池续航就变差了。偶尔还会有人自我催眠,说这是正常衰减。我觉得,没想过,电池的衰减其实跟用法关系很大——夏天开空调是个大支出。而且,实际上,电池慢慢老化后,续航衰减具体会多少?我估摸着,14-20%不等,也就是说,从最初的450公里,变到差不多在350公里左右。

(等等,我是不是偏题了?)又或者,你会好奇,这次展会上那款车的智能辅助到什么程度?我个人猜测,可能不会像某些豪华品牌一样,配备很多先进传感器。毕竟,为了控制成本,大部分新兴车企都在用价格换配置,或者用算法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

在研发和供应链这个层面,我一直都在想象——假设,我的车出厂后,能在三年内保持80%的市场价值,就算挺成功了。现实是,很多新车型,卖出去不到两年就贬值快,甚至打折还得拼命。这个问题,说白了,市场太大了,碎片化严重,逼得车厂得不断催促供应链。

我说了这么多,有没有觉得其实买车很像买房?都是折腾的事,只不过买车更灵活一些,可以随时换。你认为,一辆车保值率能到多少?我自己心里估算:合理范围,大概20-25%,差不多四到五年后,就算高端品牌,剩个三成左右的价值。

11月21日-11月30日,广州国际车展小米汽车全系产品亮相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琶洲馆,公众可提前购票现场体验-有驾

说回这次车展,其实我最关心的,还是那些细节——用料、工程设计,或者厂商对未来技术的布局。没错,很多新科技看着挺漂亮,但真正落地的少,像我朋友买的那款电动车,本身用料就很踏实。他说,我那车,维修不用愁,因为用料是米格仓库堆出来的货。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啥市场上,某些品牌总能卖得火?我猜,除了品牌溢价外,还因为他们的供应链稳定,能保证每辆车都能按时交付。毕竟,交付这事儿,可比研发还重要,想想一辆车从工厂出来,要通过几十个环节,才能到用户手里。

这个时代,车变得越来越复杂,像数码产品一样。有人问我:你觉得汽车会变得像手机一样每天都要升级吗?我说,也许吧,但先别太乐观,毕竟,车和手机不一样。你会觉得,修车、保养这些环节,是未来的痛点,还是惯?

别的车厂通过广告、渠道铺开,有没有想过,小米这次展出的内容,其实是在打破我们对传统的认知?用科技低价出奇制胜。只是,这个低价背后,是真材料的惨淡,还是技术的突围?

——还挺期待,这次他们的产品亮相,是不是会爆出点意外。你们觉得,黑科技到底能不能拉开差距?还是说,大家都装着未来已来的样子,实际上都还在按兵不动?

11月21日-11月30日,广州国际车展小米汽车全系产品亮相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琶洲馆,公众可提前购票现场体验-有驾

有点跑题了吧。好了,车展快结束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特意准备去跑一趟?我倒是想知道,除了车的硬件,更多人关注的,还是那些会不会被拍到的趣闻和照片。

【完,先写到这里,心里还在琢磨:未来车上那些新科技,究竟会不会真能改变我们每天的用车惯?】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