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雾”扰!雾天安全行车指南来了

寒露过后,由于冷空气来袭,秋雨增多,空气中丰沛的水汽迅速达到饱和,易出现雨雾混合或者雨后大雾现象,在清晨和夜间,更为多见。

大雾等低能见度天气给驾驶人的行车安全造成极大影响,同时也给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带来难题。在能见度受限的情况下,驾驶人该如何提高警惕、科学应对,顺利“冲破”浓雾围堵呢?

提前识雾、科学防雾、沉着“驾”雾

雾天安全驾驶原则

1.借天时——合理规划出行时机

(1)关注天气预警信息

驾驶人应养成关注天气预报和交通管理部门发布预警信息的良好习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应用、交通部门官方网站等多种渠道及时获取天气预警信息,重点关注雾的浓度等级、预计持续时间、影响路段范围等关键数据,为出行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

(2)合理安排出行时间

根据雾的自然形成规律,科学调整出行时间安排。当秋冬季节夜晚晴朗且不冷,反而有点“闷”或“暖”,则说明空气湿度大,一旦散热,极易迅速降温形成雾。雾多出现在夜间至清晨时段,通常在日出后随着气温回升而逐渐消散,驾驶人可根据预警信息适当推迟出发时间,选择上午雾气减弱后的时段出行,或改选其他交通方式,避免在能见度极低的危险时段强行驾车。

(3)警惕“象鼻形”浓雾

能见度50~200m尤其是能见度<50m的主体浓雾出现之前,通常会出现一个“象鼻形”的先期振荡前兆。这种现象表现为能见度的短暂回升,持续时间约为十分钟,给驾驶人带来视觉上的积极反馈。然而,这种短暂的好转往往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在之后30分钟至2小时内,能见度会急剧下降,对交通安全产生极大威胁。“象鼻形”先期振荡作为浓雾发生前的典型预警信号,对交通气象部门发布临近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驾驶人需要认识这种“浓-淡-浓”的变化规律,当观察到雾气出现短暂消散时,切勿掉以轻心,应意识到这可能是主体浓雾即将来临的信号,务必保持高度警惕,谨防能见度突降引发的交通事故。

深秋“雾”扰!雾天安全行车指南来了-有驾
图片

2.善假物——科学判断道路环境

(1)路面标线判断法(69线)

高速公路路面中间的白色虚线加一个空格构成一组标准单位,每组距离为15米,如图所示。驾驶人可通过观察前方可见的分界线组数来判断能见度,若能看到7组及以上分界线,则说明能见度超过100米。此方法简单实用,是雾天行车中判断能见度的重要技巧手段。

深秋“雾”扰!雾天安全行车指南来了-有驾
图片

(2)结合百米桩交叉验证

雾天行车时,每间隔100米设置在路侧柱式轮廓标或护栏上的百米牌、百米桩是十分有效的距离坐标,如图所示。可通过视野中的百米桩数量判断能见度及跟车距离,从而增强雾天行车的预判能力和安全感。

图片图片图片

(3)雾区诱导装置判断法

当遇到团雾等恶劣天气时,雾区诱导防撞系统能够为在途车辆动态实时提供车距提示及防撞提示等预警信息,部分地区的团雾多发路段已加装了雾区诱导装置,如图所示。雾区诱导装置中的预警灯之间的间隔为16~24米。驾驶人可以通过(可观察到的灯数-1)*20米来估计能见度。车辆行驶过快、超过安全距离、大雾极端天气时,道路两旁的安全导向灯就会闪烁,由黄灯变成红灯,提示驾驶员保持安全距离,如图所示。

图片图片

(4)正确使用导航等辅助工具

大多数车机导航系统工作信号为卫星发射的微波信号,受云雾、雨雪等大气颗粒干扰较小,雾天信号传播衰减较小。因此,尽管大雾会严重阻碍肉眼视野,但导航系统仍能作为可靠的“电子眼”,提供道路坐标、距离信息和路径指引,一定程度上弥补因视线受阻导致的信息缺漏。雾天驾车时,驾驶人可正确使用导航等信息辅助类工具,加强对路况信息的感知;但应格外注意,驾驶人为行车判断的“主角”,导航等信息必须与谨慎行车结合,由人做出最终安全决策。

(5)注意雾区标志提示

雾天多发路段的路侧通常会设置专门的警告标志,及时提醒驾驶人前方路段雾气频发,需要谨慎驾驶,如图所示。除固定标志外,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上的可变信息标志板也会根据实时天气状况发布相应的安全提示,如“团雾多发路段,谨慎驾驶”、“能见度不足100米,请开启雾灯”等具体的行车指导。

图片图片图片

3.重人因——规范驾驶操作的六个要点

(1)正确使用灯光、喇叭

在雾天行驶时,驾驶人应将近光灯,前后雾灯全部开启。若遇到能见度极低的浓雾天气,还应同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根据《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GB 4785-2019)的规定,前雾灯为选装配置,因此部分车型可能未配备前雾灯;后雾灯则为标准配置,通常设置一个或两个,一般位于车辆尾部左侧或中间位置。在仪表盘上,前雾灯显示为绿色波浪线配向下光线图标,后雾灯显示为黄色波浪线配平行光线图标,如图所示。

图片图片

雾灯的开启方式多样,常见的有拨杆式、按键式、旋钮式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车辆座舱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部分新车型已取消雾灯实体开关,改为集成在车内中控屏幕的灯光控制界面中,同时支持语音控制开启。

因此,驾驶人在用车前应充分了解自车的雾灯配置情况,包括雾灯数量、安装位置、开启方式和仪表显示状态,并检查雾灯是否被污物遮挡,以免在需要使用时手忙脚乱。

另外需注意,雾天驾车切勿开启远光灯。远光灯射出的光线被雾气漫反射,在车前形成白茫茫一片,不仅无法增加可视距离,反而会严重影响视线,增加行车风险。在雾天环境下,驾驶人应该勤按喇叭主动示意,引起其他车辆的注意,如果听到对向车辆鸣喇叭,也要及时鸣喇叭回应,示意自己的位置。

(2)降低车速,控制车距

驾车进入雾区时,应当缓慢放松油门、连续轻踩制动,不要急刹车。雾天视线较差,紧急制动会让后车无法判断距离从而导致追尾,如需紧急制动,可以连续几次轻踩刹车,达到控制车速的目的,并可有效提醒后车注意。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规定,在高速公路行驶时,当能见度小于200米,车速不得超过60公里/小时;当能见度小于100米,车速不得超过40公里/小时;当能见度小于50米,车速不得超过20公里/小时,并就近选择出口缓慢驶出高速或进入附近服务区暂避。且雾天由于视线受限,很难准确判断前车距离和速度变化,充足的车距是避免追尾的重要保障。必须保证安全跟车距离,建议保持平时2-3倍的安全车距。

深秋“雾”扰!雾天安全行车指南来了-有驾
图片

(3)合理使用空调清除雾气

秋冬季气温低,车内外温差大,车窗容易起雾,行车前可使用空调暖风除去车内雾气,用毛巾擦拭清理车窗,也可喷淋除雾剂,避免挡风玻璃和后视镜起雾;行车过程中遇到前挡风玻璃起雾时,应及时使用空调冷风清除雾气,或稍微打开车窗,各种除雾方法的对比见下图。

深秋“雾”扰!雾天安全行车指南来了-有驾
图片

(4)避免盲目变道、超车

由于大雾能见度低,无法准确分辨车距,不利于观察相邻车道及对向来车情况,行车过程中切勿随意变道、超车。出于安全考虑,如果是单向三车道,尽量在中间车道行驶;如果是单向两车道,则尽量在外侧车道行驶;远离对向车流,且不要与相邻车道的车辆并排行驶,前后错开一定距离,经过匝道提防车辆并入,保证在意外来临时有一定的躲避空间。

(5)慎用辅助驾驶功能

目前市面上的辅助驾驶汽车用户手册中普遍明确标注,在能见度差、恶劣天气(浓雾、大雨、大雪、重霾等)条件下,辅助驾驶系统的性能会受到影响,无法实现预期功能。对于辅助驾驶应严格遵循“轻雾慎用,浓雾禁用”的原则,驾驶人应充分认识到,无论何种天气条件下自身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时刻保持对车辆的有效控制和对道路状况的充分感知,确保行车安全。

(6)事故处理牢记“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

路遇事故、车辆故障,能移动的车辆应尽快驶入应急车道或路侧安全位置,同时打开雾灯、示廓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车内人员迅速转移到护栏外或其他安全区域。雾天应适当延长三角警示牌的放置距离,在车后来车方向200米外放置(正常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为150米,其他道路为50-100米)。特别注意,弯道路段发生事故时,警示牌应放置在入弯前位置,以便后方车辆提前发现险情并及时采取避让措施。

完成现场安全措施后,立即拨打报警电话,详细说明位置和情况。此外,放置和收回警告标志时,应贴着道路边缘行走,时刻注意来车安全。车内人员绝不可在车道上逗留或行走,以防二次事故发生。

来源: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内容来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