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马路上绿牌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其中有一种车特别引人关注,那就是既能用电、又能烧油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插混”。
对于许多正在考虑买车的家庭来说,这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销售人员往往会把它描绘成一款近乎完美的座驾,号称既有电动车的安静省钱,又没有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听起来确实让人心动。
但同时,网络上也能看到不少老车主的抱怨,说这种车一旦没电,油耗高得吓人,体验感直线下降。
那么,插电混动车到底是一个明智的省钱选择,还是一个听起来很美、用起来闹心的“伪命题”呢?
这背后的真实情况,值得我们仔细梳理一下。
首先,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插电混动车到底省不省钱。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说完全取决于车主的使用条件,尤其是充电的便利性。
对于那些家里有固定车位,并且能够顺利安装私人充电桩的用户来说,插电混动车的经济性优势是实实在在的。
他们可以每天晚上回家后给车充电,电价通常是按照居民用电的谷时电价计算,充满一次电的成本可能也就十几二十块钱。
第二天,车辆就能以纯电模式行驶,满足大部分人日常上下班、接送孩子、城市内通勤的需求。
在这种理想状态下,车辆的百公里使用成本极低,加油站几乎成了可去可不去的摆设。
许多车主分享,在坚持充电的情况下,他们的车能做到一两个月才加一次油,和纯燃油车相比,每年在油费上节省的开支相当可观。
然而,这种美好的省钱体验,对于另一部分车主来说却是一种奢望。
一旦车辆离开了充电桩,进入了所谓的“亏电”状态,情况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当电池电量耗尽后,车辆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发动机。
但插电混动车因为额外搭载了一套沉重的电池组和电机系统,其自身重量要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重上不少。
这就好比让一个人背着几十斤的行李去跑步,自然会更费力、更费“粮”。
此时,发动机不仅要费力地驱动笨重的车身,在某些工况下还要分出一部分功率为电池充电,导致燃油消耗量急剧上升。
不少车主反映,在亏电状态下跑高速,其百公里油耗甚至能达到9升以上,这个数字比很多2.0升排量的传统燃油车还要高。
因此,关于省钱的结论很清晰:如果你能保证车辆时刻有电,它就是省钱神器;如果你的使用场景主要是长途行驶,或者根本没有方便的充电条件,把它当作一辆纯燃油车来开,那么它不仅不省油,反而会因为更重的车身而成为一个“油耗刺客”。
其次,充电的便利性,直接决定了插电混动车主的幸福指数。
理论上,目前主流插混车五六十公里的纯电续航,对于城市通勤来说是足够的。
但现实中的充电过程,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对于居住在老旧小区的车主而言,即便有固定车位,想要安装充电桩也可能面临重重阻碍,比如小区电网容量不足、物业公司出于安全考虑不同意安装等等。
而对于没有固定车位的车主,就只能依赖公共充电桩。
这又会引出一系列新的问题。
寻找可用的公共充电桩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可能发现充电桩被燃油车占用,或是设备本身已经损坏无法使用。
即便是在充电桩数量相对充足的一二线城市,高峰时段充电站排长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这种不确定性和时间成本,大大削弱了插混车本应有的便利性。
此外,电池的性能也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电池活性降低,实际的纯电续航里程会大打折扣,可能标称的六十公里,实际上只能跑三四十公里。
这就意味着,车主原本计划的纯电通勤可能无法实现,不得不启动发动机用油行驶。
可以说,插电混动车所描绘的美好蓝图,很大程度上是为那些拥有稳定充电条件的“天选之子”准备的。
再来看看驾驶体验。
插电混动车的驾驶感受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分裂感”。
在电量充足的状态下,车辆由电机驱动,整个驾驶过程非常安静、平顺,动力响应迅速,几乎没有延迟。
尤其是在城市拥堵路段走走停停,电机驱动的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传统燃油车换挡时的顿挫感,驾乘舒适度很高。
这种体验,特别是以比亚迪DM-i技术为代表的国产混动系统,已经调校得相当成熟,受到了广泛好评。
但是,当电池电量不足,发动机介入工作时,驾驶体验就会发生明显变化。
发动机启动的瞬间,噪音和振动会不可避免地传递到驾驶舱内,打破了原有的静谧感。
尤其是在一些中低端车型上,这种油电切换时的突兀感会比较明显,感觉像是从一辆高级的电动车瞬间切换回了一辆普通的燃油车。
在动力表现上也是如此,满电状态下,电机和发动机可以协同工作,提供强劲的加速性能;而亏电后,单靠排量不大的发动机来驱动沉重的车身,会感觉动力响应迟缓,加速变得“肉”了很多。
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另一种混合动力形式——增程式混动,它与插电混动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
这两种技术路线的核心区别在于发动机扮演的角色不同。
在插电混动系统中,发动机既可以发电,也可以直接驱动车轮。
而在增程式混动系统中,发动机的角色非常纯粹,它只负责发电,充当一个“随车充电宝”,车辆的驱动则始终由电机来完成。
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无论电池电量高低,驾驶者感受到的动力输出都是一致的、平顺的,因为它永远是电机在工作。
发动机可以始终保持在最经济高效的转速区间运行,噪音和振动的控制也相对更好。
从用户选择来看,如果大部分时间是城市短途通勤,且充电方便,插电混动是经济实用的选择。
但如果充电条件不佳,或者经常有长途驾驶需求,那么增程式混动所提供的高度一致的驾驶体验和无里程焦虑的特性,可能更具吸引力。
最后,从长远来看,保值率是所有车主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新款车型的电池技术、能耗表现、智能化水平每年都在进步,这导致了包括插电混动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其二手车保值率普遍低于同级别的传统燃油车。
开了三五年的插混车在出售时,其折价幅度可能会让车主感到心疼。
对于不急于用车的消费者来说,观望一下,等待技术更成熟、成本更低的新一代产品,或许是一个更理性的选择。
总而言之,插电混动车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更像是一个有着鲜明优缺点的“偏科生”。
它是否值得购买,最终取决于它是否能精准匹配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用车需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