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消息,比亚迪把自家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全都摆到了官网上,这种“亮家底”的做法在车企里真不多见。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日本市场推了一款专门针对当地设计的电动K-Car,叫RACCO。你可能会问,这两件事有啥关系?说白了,都是比亚迪想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招数。
咱们先说说这个固态电池的事儿。弗迪电池这次公布的技术方案用的是硫化物电解质,配上高镍三元正极和硅基负极,能量密度能到400Wh/kg。你可能对这个数字没啥概念,简单说就是同样大小的电池能装更多电。更厉害的是,这玩意儿充电快,10分钟就能搞定,循环寿命还超过1万次。有网友在评论区算了笔账,说三天充一次电能用三万天,虽然这算法有点简单粗暴,但也能看出这个电池的耐用程度确实不是吹的。
我自己比较看重的是它的低温表现。零下30℃的时候,放电效率还能保持在85%,这对咱们北方的朋友来说可太实用了。冬天开电动车最怕啥?还不是电池一冷就怂,续航直接打对折。要是这个技术真能量产,那可就解决大问题了。
再看看比亚迪的时间规划。2024年他们已经搞出了60Ah全固态电池的中试产品,各项核心工艺都验证通过了。接下来的路线图是这样的:2027年先弄1000辆示范车,装在仰望这种高端车上;到2030年装车规模扩大到4万辆,那时候成本降下来了,中高端车型都能用上,价格能跟液态电池持平;2033年装车规模达到12万辆,还能对外供货。这个节奏说实话挺稳的,没像有些车企那样光画饼不干活。
说到这儿,我想起评论区有个车主分享的经历。他去年11月买的元plus已经跑了4万多公里,车况依然很好。这个真实案例其实也能看出来,比亚迪在电池稳定性上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毕竟电池这东西,不是实验室数据好看就行,得经得起实际使用的考验。
接下来咱们把目光转向日本。比亚迪这次在东京车展上推的RACCO,可以说是专门为日本人量身定做的。日本的K-Car市场有多火?年销量能占到全国乘用车销量的三分之一。不过这玩意儿对尺寸要求特别严,长宽高不能超过3400×1480×2000mm,燃油车的排量还不能超过0.66L。比亚迪的RACCO完全符合这些标准,还用了日本人特别喜欢的双侧滑门设计,轴距做到了2490mm,既方便停车又能把内部空间利用到极致。
不过话说回来,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表现其实有点尴尬。从2022年7月正式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到2025年车展前,三年多时间只卖出去7123辆车,这数字确实拿不出手。到了2024年,全年卖了2221辆,虽然同比增长10%,而且第一次超过了丰田纯电动车的销量,但绝对数量还是不够看。截至2025年,比亚迪在日本已经开了66家销售店,卖的车型有海豚、元PLUS、海狮07等好几款。
我觉得比亚迪电动K-Car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使用成本上。虽然日本的电费是咱们这儿的三倍左右,但电动K-Car在整个用车周期的总成本还是能降低40到50%。RACCO装了热泵空调系统,冬天续航能更好一些,紧凑的车身设计也特别适合日本城市通勤,停车方便。这次发布会上比亚迪还带来了海狮06 DM-i,用第四代DM技术做到了亏电油耗3.2L/100km,这也是在拓展插混车型的布局。
当然了,比亚迪在日本市场面临的困难也不少。第一个就是品牌认知度问题,比亚迪在日本进口新乘用车总销量中的占比只有1.3%,很多日本消费者还不认识这个牌子。第二个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截至2024年3月,日本国内的公共充电桩只有4万多个,而且标准还不统一,这和深圳同期41万个充电桩比起来差距太大了。再加上日本本土品牌也在反击,丰田计划2026年推出新一代纯电平台,日产也搞出了纯电K-Car Sakura,竞争压力确实不小。
不过市场也在慢慢转变。日本政府计划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各大城市都在出台电动车优惠政策,在东京开电动车能享受停车费减免、高速公路通行费打折等好处。日本汽车进口商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度进口汽车销量为23万230辆,虽然比上一年度少了6%,但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在逐步提升。铃木社长铃木俊宏也公开说比亚迪是个巨大的威胁,日本人对中国产品的购买门槛正在降低,这其实从侧面证明了比亚迪的产品力已经得到了认可。
评论区有网友说车电池别搞那么大,1500公里够用了,把重量减下来都有好处。这话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对于主要在城市里开车的人来说,电池太大确实会增加车重,影响能耗。不过我个人觉得这得看具体情况,要是经常跑长途或者充电不方便,大电池还是有必要的。比亚迪在产品布局上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提供了不同续航版本让用户选。
从比亚迪这次公布固态电池技术和在日本市场的布局来看,能明显感觉到这家企业在技术储备和全球化战略上的深度思考。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展示了比亚迪在下一代电池技术上的准备,而日本市场的定制化产品则体现了比亚迪在海外市场本土化运营的决心。虽然在日本市场的销量目前还不算突出,但从增长趋势和本土品牌的反应来看,比亚迪已经在这个全球最难啃的市场之一撕开了一道口子。
讲到这儿,我想起一个问题。比亚迪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确实挺扎实的,但从2027年示范装车到2033年才能达到12万辆的规模,这个过程说长也长。在这期间,其他车企肯定不会闲着,他们会不会追上来甚至超过比亚迪?日本市场也是一样,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起色,但要真正打开局面,光靠产品力够不够?充电基础设施的短板怎么补?本土品牌的反击又该怎么应对?
我个人觉得,比亚迪这波操作其实是在为未来布局。固态电池的技术储备保证了长期的技术领先性,日本市场的深耕则是在全球最成熟的汽车市场之一建立品牌影响力。虽然面临的挑战不小,但从产品力、技术储备到渠道建设,比亚迪都在稳步推进。
你觉得比亚迪的固态电池能不能真的实现量产?在日本市场又能不能站稳脚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如果你身边有开比亚迪的朋友,也可以分享一下他们的用车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