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动车更省心,中国为何死磕电动车_真相藏在这盘大棋里!

相信现在很多人心里都有这么个疙瘩,特别是节假日开车出门的时候,感觉特别明显。

旁边开混合动力车的朋友,一箱油下去,仪表盘上显示的续航里程轻轻松松就是七八百公里,全程气定神闲,根本不用考虑加油站的事儿。

再看看自己开的纯电动车,跑个长途就跟闯关一样,路上得规划好几次充电,好不容易到了服务区,充电桩前面还排着长队,等充上电,半个多小时又没了。

这时候,朋友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就特别扎心:“你看,混动车多好,又省油又没焦虑,国家为啥非得一条道走到黑,就认准纯电动车呢?”这个问题,听起来是个人用车体验的比较,但要是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往深处看,这背后其实是一盘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大棋局,每一步都走得深思熟虑。

混动车更省心,中国为何死磕电动车_真相藏在这盘大棋里!-有驾

咱们得先从最核心的技术说起。

很多人觉得造车不就是个铁壳子加四个轮子嘛,但实际上,汽车工业,尤其是传统燃油车的技术壁垒,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在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个最关键的领域,欧美和日本的那些老牌汽车巨头,像是德国的博世、日本的电装,已经经营了一百多年了。

它们手里攥着数不清的核心专利,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专利墙”。

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起步晚,想要在燃油车这个赛道上追赶,就好像一个刚学跑步的人要去跟世界冠军比百米冲刺,难度可想而知。

你想自己研发,绕开他们的专利,非常困难;你想用他们的技术,那就得老老实实地交高昂的专利授权费。

就连在他们的设计基础上稍微改动一点点,都可能面临侵权的风险。

混合动力车虽然看起来很美,既有电的安静平顺,又有油的方便快捷,但它的本质并没有完全脱离燃油车的范畴。

它的“心脏”之一,依然是那台精密的内燃机和复杂的变速箱系统。

提到混动,丰田是绕不开的鼻祖,早在1997年,人家的普锐斯就已经满世界跑了,技术专利布局得滴水不漏。

我们国家的车企想要发展混动,就免不了要向他们“交学费”,每卖一辆车,利润的一大部分就要分给别人。

长此以往,我们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当个“学生”,永远无法掌握核心话语权。

国家层面的考虑是,与其在这个我们先天处于劣势的旧战场上苦苦追赶,不如开辟一个全新的战场,大家从同一起跑线开始竞争。

这个新战场,就是纯电动汽车。

混动车更省心,中国为何死磕电动车_真相藏在这盘大棋里!-有驾

纯电动车的结构,把最复杂的发动机和变速箱都给取消了,核心变成了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

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上,过去的积累优势瞬间被削弱了。

你特斯拉起步早,但我们的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上已经是全球领头羊;你博世的电控系统厉害,但我们的华为、比亚迪也拿出了世界一流的解决方案。

这就好比大家原来都在比谁的马跑得快,我们马不好,现在规则改了,比谁的船开得好,大家都是从造船开始学,我们就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比如快速的响应和迭代能力,在这里就发挥得淋漓尽致。

浙江一家电机厂的老板曾说过,国外企业修改一个方案可能需要三个月,而在他们那里,三天就能拿出样品给客户。

这种速度和效率,让我们在电动车时代第一次拥有了和世界巨头并驾齐驱的底气。

接下来,咱们再聊聊一个更宏大,也更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生活的议题——能源安全。

我们国家有一个基本的国情,那就是“富煤、贫油、少气”。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脚底下的煤炭储量非常丰富,够用上百年,但是石油资源却相当匮乏。

根据官方数据,我们国家现在每年消耗的石油,有超过70%是需要从国外进口的。

这意味着,我们经济发展的“血液”,很大一部分掌握在别人手里。

这些石油,绝大部分都要通过漫长的海路,从遥远的中东,穿过繁忙又敏感的马六-甲海峡,才能运到我们的港口。

这条海上运输线,就是我们的能源生命线,但它也相当脆弱。

一旦国际局势有变,这条线被卡住,那国内的油价飞涨还是小事,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混动车更省心,中国为何死磕电动车_真相藏在这盘大棋里!-有驾

把国家的能源命脉系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这无疑是巨大的战略风险。

所以,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就不单单是一个环保或者产业升级的问题了,它更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能源安全战略。

核心思路就是,用我们自己能够掌控的“电”,来替代我们无法掌控的“油”。

电从哪里来?

主要靠我们自己丰富的煤炭资源。

有人可能会质疑,烧煤发电不是同样会产生污染吗?

这个问题要这么看:污染的处理方式,有集中和分散的区别。

成千上万辆燃油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行驶,尾气直接排放在我们呼吸的空气里,这是分散式污染,治理起来非常困难。

根据测算,在一些大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中,机动车尾气的贡献率能达到三成以上。

而把燃煤发电厂建在远离人口密集的地区,比如广阔的西部,然后用最高效的环保设备进行集中处理,一台大型除尘脱硫装置,就能解决掉相当于上百万辆汽车的排放问题。

哪个成本更低,效果更好,一目了然。

更重要的是,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

现在你去看内蒙古的大草原和青海的戈壁滩,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和一望无际的太阳能光伏板,正在把清洁的风能和太阳能转化成绿色的电,通过特高压电网输送到全国各地。

未来,随着我们电网中绿色电力的比例越来越高,电动汽车的整个生命周期碳排放将趋近于零。

混动车更省心,中国为何死磕电动车_真相藏在这盘大棋里!-有驾

这样一来,我们不仅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还为全球的环保事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最后,这盘大棋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未来。

在过去的燃油车时代,我们虽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生产国,但很多时候扮演的是“组装工厂”的角色。

利润最丰厚的核心零部件,比如发动机、变速箱、电控单元,都来自外资品牌,我们赚的是辛苦的组装费。

但在电动汽车时代,情况完全不同了。

一辆电动车成本最高的部件是动力电池,占到了整车成本的三到四成。

而在动力电池这个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做到了世界顶尖。

从上游的锂矿资源开发,到中游的电池材料和电芯制造,再到下游的电池回收利用,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条完整且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全球十大动力电池制造商里,有七家是中国企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更是稳居前两位。

这意味着,我们第一次在汽车产业的核心领域掌握了主动权和定价权。

比亚迪的电动车能卖到欧洲,价格甚至比国内还贵出一大截,这在燃油车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从过去的技术引进方,变成了现在的技术输出方,从产业链的低端打工者,变成了能够创造高附加值、赚取高额利润的引领者。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现阶段电动汽车确实存在一些让消费者头疼的问题,比如充电慢、节假日排长队、冬天续航里程打折等等。

国家的政策选择,从来都不是一道完美的单选题,它往往需要在长远利益和短期体验之间做出权衡。

混动车带来的短期舒适,可能会让我们陷入技术依赖的“温水煮青蛙”困境,而选择电动车这条更艰难的路,虽然短期内会经历阵痛,但它倒逼着我们的基础设施加速完善。

现在,国家已经要求新建小区必须百分之百预留充电桩安装条件,华为等科技公司研发的液冷超充技术,号称能实现充电十分钟续航四百公里。

同时,在公共交通领域,全国已有十几个城市试点公交车、环卫车全面电动化,这将在短短几年内淘汰掉数十万辆燃油车,并催生出一个庞大的充电服务网络。

当这些配套设施都跟上之后,现在困扰我们的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