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尼赛思败走中国,玛莎拉蒂寻求接盘,超豪车为何被冷落_

最近这段时间,汽车市场上的风向似乎有点变了。

咱们老百姓平时聊车,说来说去无非是BBA(奔驰、宝马、奥迪)这些传统豪华品牌,或者就是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发展迅猛的国产品牌。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些曾经在金字塔顶端,感觉离我们生活很遥远,只在电影里或者富豪圈子里出现的超豪华品牌,好像集体遇到了点麻烦。

捷尼赛思败走中国,玛莎拉蒂寻求接盘,超豪车为何被冷落_-有驾

比如韩国现代集团花了大力气想推的高端品牌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眼看着就要撑不下去了;意大利的跑车品牌玛莎拉蒂,销量大跌,甚至传出了可能要被“卖掉”的消息。

就连英国的赛车传奇迈凯伦,也因为财务问题,不得不让中东的资本接手。

这一连串的新闻让人不禁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现在有钱人都不爱买这些昂贵的豪车了吗?

还是说,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品牌,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正在被市场慢慢“抛弃”?

我们先来看看捷尼赛思的情况,它的故事在中国市场显得尤其坎坷。

这个品牌是韩国现代汽车的掌上明珠,对标的就是奔驰、宝马这样的德系豪华车。

从2021年开始,它带着雄心壮志第三次进入中国市场,声势搞得很大,又是开豪华体验店,又是请明星代言。

但结果呢?

捷尼赛思败走中国,玛莎拉蒂寻求接盘,超豪车为何被冷落_-有驾

市场反响非常冷淡。

销量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它每年的销量都在一两千辆的水平上挣扎,到了2024年,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还比上一年下滑了15%。

更让人吃惊的是,有行业内的分析指出,捷尼赛思在中国每卖出去一辆车,平均亏损额度可能超过70万元人民币。

这生意做得实在是太亏本了,经销商们自然也扛不住,很多门店都选择了退网关门。

管理层也是动荡不安,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中国区的负责人就换了三位。

这种种迹象都表明,捷尼赛思的这次中国之旅,恐怕又要以失败告终了。

再把目光转向欧洲,看看英国的迈凯伦。

这个品牌在车迷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它代表着顶级的赛车技术和纯粹的驾驶乐趣。

然而,再辉煌的赛道基因也挡不住现实的财务压力。

捷尼赛思败走中国,玛莎拉蒂寻求接盘,超豪车为何被冷落_-有驾

到了2024年底,迈凯伦集团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最后,是来自阿布扎比的主权财富基金CYVN控股伸出了援手,通过资本重组的方式,全面接管了公司。

这本质上就是一次“输血救命”。

为什么一个技术这么牛的品牌会落到这个地步?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飞速转型的今天,迈凯伦的步子迈得太慢了。

它的产品依然坚守在传统燃油跑车的领域,而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新时代消费者越来越看重的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当竞争对手都在谈论算力、屏幕和人机交互的时候,迈凯伦的故事就显得有些陈旧了。

如果说捷尼赛思和迈凯伦只是个别案例,那玛莎拉蒂的困境则更能反映出整个超豪华阵营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这个带有“三叉戟”标志的意大利品牌,曾经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之车。

捷尼赛思败走中国,玛莎拉蒂寻求接盘,超豪车为何被冷落_-有驾

但如今,它在母公司Stellantis集团内部的处境相当尴尬。

2024年,玛莎拉蒂的全球销量暴跌了超过50%,全年亏损高达2.6亿欧元。

它的问题在于品牌定位的模糊。

往上走,它的品牌光环和技术实力比不过同为意大利品牌的法拉利;往下沉,它又缺乏与奔驰、宝马等主流豪华品牌进行全面竞争的体系能力。

曾经用来支撑销量的车型,比如Ghibli,现在在市场上的形象已经大不如前,品牌价值在不断下滑。

在电动化转型上,玛莎拉蒂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推出的电动车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市场波澜。

因此,外界关于Stellantis集团可能会出售玛莎拉蒂的传闻一直没有断过。

有意思的是,大家猜测的潜在买家,很多都指向了中国车企。

毕竟,吉利汽车成功盘活沃尔沃和路特斯的案例就摆在眼前。

捷尼赛思败走中国,玛莎拉蒂寻求接盘,超豪车为何被冷落_-有驾

如今的中国车企,无论是资金实力、技术储备还是全球化运营的雄心,都已经今非昔比。

一旦玛莎拉蒂真的被摆上货架,像吉利、比亚迪或者奇瑞这样的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也有意愿去接手并进行改造。

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其实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变革:消费者对于“豪华”的定义,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过去,一辆车的豪华体现在它的品牌历史、产地血统、发动机的轰鸣声以及手工缝制的真皮座椅上。

这些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但在今天,尤其是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新一代的富裕消费者,他们对豪华有了新的理解。

他们更看重科技带来的便捷和舒适体验。

车里有没有一个反应迅速、功能强大的智能中控大屏?

自动驾驶功能是否先进可靠?

捷尼赛思败走中国,玛莎拉蒂寻求接盘,超豪车为何被冷落_-有驾

乘坐空间是否宽敞舒适,有没有像理想汽车那样提供冰箱、彩电、大沙发式的享受?

当中国的本土新势力品牌,用三四十万的价格就能提供过去百万元级别豪车才有的智能化和舒适性配置时,那些传统超豪华品牌曾经引以为傲的“豪华叙事”就显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

它们在软件和智能化方面的落后,成了最致命的短板。

当然,也有一些反应快的品牌已经意识到了危机,并开始积极自救。

保时捷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就在2025年6月,保时捷宣布在上海嘉定大规模扩建其中国研发中心,并且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叫做“三位一体”,即实现本土研发、本土采购和本土质量控制。

这个举动的意义非常深远,它标志着保时捷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过去,它们是把在德国设计制造好的产品,直接“移植”到中国来卖。

而现在,它们要把中国作为一个核心的创新基地,在这里进行研发设计,使用这里的供应链,从而打造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这说明保时捷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在中国这个日新月异的市场继续成功,就必须放下身段,深入了解并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

这或许才是所有传统豪华品牌在未来能够继续立足的唯一出路:真正的豪华,不再是固守不变的传统,而是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化和革新的能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