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发布会那天,一辆8吨重的乘龙卡车被撞得四轮离地、驾驶室分离,这段刺激的碰撞视频直接把两个汽车品牌推上了风口浪尖。
网友沸腾,质疑乘龙卡车质量;乘龙方强烈反击,称测试不靠谱。
车企、检测机构、舆论场,三方交锋日益白热化——一场“测试”引发的信任危机,现在越闹越大了。
理想i8上市发布会那天的气氛本来挺热烈的,视频刚一播出来,现场屏幕上就定格成了很多人内心的震撼。
乘龙8吨重卡迎头撞上,i8以50公里时速正撞,后又被另一辆卡车侧面猛击。
现场看视频的那几分钟,估计不少汽车圈的观众都屏住了呼吸——你要知道,在现实生活里,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这么惨烈的马路场面。
可偏偏理想这一撞,让本该在后台搬砖的“乘龙卡车”作为“陪练”,成了主角。
这下好了,视频出来后,网友们围上来七嘴八舌直问:这卡车怎么就被撞成了这样?
质量到底过不过关?
事情一下子热得发烫,乘龙方面很快通过抖音放话:法务已经介入,别瞎猜,我们要查清楚真相。
这一记有反击意味的应对,其实反映了品牌方对自己产品形象被“当众鞭尸”的强烈不满。
很多车企在遇到这种“用别人车做对比测试”时都会不舒服,更何况这次是全国发布会直播,画面里乘龙卡车的车标还赫然在目。
尽管理想后来将官方发布的视频做了打码处理,但第一时间的风头已起,众目睽睽下的画面已经蹿进了大众记忆。
那么,理想这波测试到底怎么来的?
是不是蓄意贬低同行?
又是真实还原路况,还是典型的“自导自演”?
理想方面一开口,赶紧撇清自己:我们没指定测试车辆,一切全靠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安排,视频只是还原路上可能发生的极端场景,用的是在市场随机购买的二手乘龙卡车。
检测方中国汽研也很快出面背书,称测试流程合规,没有偏袒。
不过,对于具体测试标准,人家一听记者问,嘴也有点瓢——“具体需要去问业务部门,这不是强制的准入测试,主要用于新车开发阶段。”
如果你有点车圈常识,就知道这种含糊其辞只会让吃瓜群众更疑惑。
毕竟,测试到底参照了哪家标准?
能不能代表真实路况?
有意避重就轻吗?
尤其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中国汽研角色暴露后,本来就不宽松的舆论空间,直接捅了蜂窝。
乘龙那边按捺不住,一整套声明接连轰炸出来。
先是指责理想未经授权用了自家车,还没公开车辆具体情况、测试条件以及场地环境,认为“碰撞条件自定义”“结果有失公正”,属于严重侵权,影响了品牌名誉。
紧接着又发布技术声明,说实际测试和生活里正常交通状况根本不同,检测结论对公众极易产生误导。
如果要的话,东风集团也表了态:支持自家品牌依法维权。
我们不妨从头细品下事件的始末链条:理想汽车本想在发布会上秀出i8的极致安全性能——这种“硬刚重卡”的大戏,有点类比以前比亚迪刀片电池针刺实验,目的都是通过极端状况来打安全牌,吓吓竞争对手,也给大众留下产品硬核的印象。
可这次关键的不同在于,车企用指定品牌的的二手车(而且车辆具体状况都没有充分公开),还直白地播放了对方LOGO,居然没提前打码。
即使后来补打了马赛克,但短视频时代的传播效率,已经让事实不可逆地扩散开了。
这波骚操作,舆论风向变成了大家在质问:碰撞测试本来就有管理和规范,现在谁来评判测试是否真实?
中国汽研能算客观第三方吗?
说实话,看到“既当裁判又当球员”这句话,车圈老炮都心头一紧。
你做规则,你也做业务,安全测试一场高达几百万,难道不会配合客户主笔脚本?
数据和结果到底有多少议价空间?
这一连串问号悬在所有人头顶上。
外部行业专家张翔也出来科普,现在国内乘用车与重卡正面对撞并没有国家强制标准。
你让测试速度、角度,任由各家企业“自定义”,测试结果就很难得到同行的共同认同,自然可能误导消费者。
所以,理想i8与乘龙重卡的视频虽炫,但并不能证明哪家更安全,更多只是企业侧重宣传的口号。
行业里还有类似案例。
想到2020年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针刺实验”,一时间吓得不少消费者只信比亚迪电池安全,后来宁德时代老板亲自发声,说实验其实并不能代表真实用车情况,这是一种“滥用测试”。
还有乘用车钻卡实验,原本是测卡车护板合格不合格的,现在被很多车企用来秀自家A柱能抗住钻卡,又成了另一种营销秀。
可你要知道,这些实验从来就不是为此设计、也不是公共标准,大家不过是在用极端个案推自家卖点罢了。
现实的车市竞争就是这么残酷,监管灰区,利益驱动,哪怕你是行业“老大”,也很难全身而退。
检测机构中国汽研的盈利数据近年大涨,业务营收毛利率近五成,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检测更上一层楼。
这笔巨大生意背后的博弈,各品牌都心知肚明。
测试帅不帅气是一回事,能不能持续拉来生意又是另一回事。
从一个普通车主和网友的视角,这场风波其实更深刻地提醒我们别轻信企业单方讲的故事。
营销里的每一份碰撞视频、每一个“极致测试”,花样层出不穷,但其实能说明的只是“在特定场景下,这辆车可能表现不错”。
而这场风波之下,哪怕有主角、配角和群众演员,消费者才是真正的利益相关者。
大家最关心的,永远不是哪家车在实验撞里获胜,而是事故来临时,汽车安全性能到底能救谁一命。
又说回来,理想和乘龙互指对方甩锅,东风集团也掺了一脚,中国汽研依旧淡定“自圆其说”,舆论热度还在蔓延。
我倒觉得你追究测试标准还是公关战术都对,毕竟透明和信息对称是现代消费社会里头等重要。
期待这次风波能倒逼行业规范变得更细致、标准更统一,也希望我们的检测机构能彻底脱离甲方爸爸胃口做“公证人”,而不是一味配合做大show。
写到这儿,真心希望接下来汽车行业能出现更让人信服、更科学公开的碰撞测试。
因为买车的人关心的,永远比发布会上的掌声来得更实在——安全还是最硬的门槛,其余的不过是热闹一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