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确实还没正式访问中国之前,他任命的国务卿蒂勒森就被炒了鱿鱼。
美国国务院自己发的公告,白纸黑字,没啥疑问。
但高级官员在中途被换掉,在美国政府内部根本算不上稀奇事。
翻翻历史书,从卡特到拜登,国务卿这个位子,平均下来每人也就干个两三年多点(布鲁金斯学会的数据是大约33个月)。
蒂勒森干了14个月,虽然不算长,但在历届政府里也算不上破天荒——白宫历史档案馆的材料明明白白摆在那儿。
现在说说特斯拉来中国这事。
埃隆·马斯克这家伙,做生意精得很。
2018年7月,他跟上海市政府签了个大单子,要在那儿搞个独资电动车工厂,砸进去500亿人民币(国家发改委备案信息里清清楚楚)。
为什么选中国?这跟政府人事变不变动没啥直接关系。
想想看: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当时(现在也是)全球最大,上海周边的供应链成熟度特别高,地方政府给的政策支持也很给力。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账,写在特斯拉的决定里,也写在商务部的《外商投资报告》里。
工厂19年初开工,年底Model 3就下线了,效率杠杠的。
更绝的是,到了2023年,光这上海工厂的新能源车出口,就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还多(上海海关统计),简直成了特斯拉的全球出口中心。
所以你看,这是两件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事儿,别硬把它们揉在一起扯关系。
一个呢,是纯粹的政治领域的人事变动。
这在美国的体制里,法律程序一板一眼。
《联邦职位空缺法案》规定了代理规则,《美国总统继任法案》管着任免流程。
内阁部长来来走走,是政坛日常,说白了,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换个人不等于整个外交路线就立马掉头。
特朗普那会儿,从17到20年,内阁级别的官员换了21次(白宫人事报告),这个频率嘛,在历史波动区间里,算不上特别离谱。
有研究指出,这种变动往往跟总统的管理风格有关,但对具体政策的影响呢?政策连续性机制通常能缓冲个半年左右(看政治学期刊研究),不是说你今天换人明天政策就变天,尤其是对中国这种大国,维持稳定的关系框架对谁都重要。
另一个呢,是企业全球布局的商业决策。
马斯克是CEO,不是外交官,他得对股东负责,对利润负责。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讲得很透,跨国公司去哪建厂,83%的考量是市场有多大、工人素质行不行、配套硬不硬这些硬邦邦的经济因素。
特斯拉在上海设厂,就是冲着这来的。
本地化率一路飙升到95%,还带火了一大片长三角的配套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这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报告和产业经济学研究里都能找到根据。
他在内华达、德国该扩张照样扩张,这说明啥?说明选址是盘算全球资源配置,哪里划算就去哪,是个非常现实的商业逻辑。
回头看看2018年那会儿中国的外资环境。
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一下猛增了近70%(商务部数据),六万多家企业进来,特斯拉不过是其中之一。
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估也老提,中国在跨境贸易规则等指标上的持续优化是个关键吸引力。
上海自贸区的营商环境报告也强调,成熟的基础设施和可预期的政策最重要。
至于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对华政策框架有没有因为蒂勒森走人而塌方?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CRS)的报告给了结论:核心框架大体稳定。
后来的实际互动情况也印证了这点——最高级别的会晤、经贸谈判机制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中国外交部领事服务网有记录)。
所以啊,这事儿理一理就清楚了:
政坛的人事变动和企业家的投资地图,基本上是两条平行线。
政治任免有它的制度逻辑和运作节奏,企业选址则死死盯着成本和市场规律。
一个受法律和政治周期驱动,一个被利润和效率指挥。
把国务卿离职和马斯克决定去中国强行挂钩?这就像看到邻居家换了个保姆,就说是因为街角开了家新超市一样——时间上可能有碰巧,但要说内在因果?目前能找到的可靠数据和分析,真不支持这种简单粗暴的联系。
世界挺复杂的,别把什么都往一块儿凑。
中美关系、全球化下的产业布局,其复杂程度远超过一个具体的人事调动或者某家公司在一个地区的投资动作所能定义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