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车当道的汽车出行新时代,人们对于可油可电的混动车,争议不断,特别是增程车型。
传统车企追求工业制造的机械性能,觉得把“油转电”的增程混动汽车,属实是画蛇添足,没有必要的存在。
造车新势力追求的是电子科技和新能源汽车的融合,觉得“油转电”是趋势,也是出行的最优解。
这两种不同看法,都有各自道理,只是视角不同而已。
若是站在用户视角看,小编更同意后者的观点。
小编觉得增程汽车,“油转电”的驱动模式,会是未来主流出行模式,也是当下电车当道的出行优先选项。
说一说个人的理由,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切入用户视角,增程汽车和插混汽车都是混动汽车,用户群体都追求“可油可电”的出行模式。
但彼此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竞争矛盾,属于产品逻辑趋同,但市场和用户圈层不同。
插混车瞄准的是追求性价比的“A级车”市场,用户范围更广,对汽车的价格比较敏感,追求的是经济性。
低价也是插混车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并超越增程汽车销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增程汽车瞄准的追求出行体验的C级车市场,属于相对小众的中高端车型用户。
他们不纠结出行成本,更在意车的豪华配置和驾乘体验。
这意味着增程汽车和插电混动汽车,同样都是的混动技术路线,却是不同产品定位形成的差异化竞争。
彼此互不干涉,却能满足了不同垂直用户或者车主的需求。
业内人士和专业技术人员,会觉得增程技术的“油转电”模式有些多余。
但在现实的驾驶场景和用户需求市场,增程汽车在中高端领域,却是很受车主欢迎的。
再切入技术视角看,增程车的技术,其实是对传统“油混车”技术的迭代升级,补足了传统“油混车”的短板,也进一步扩大了用户圈层和受众群体。
在数字智能科技时代,国内一部分用户,会觉得增程汽车的“油转电”有些多余。
销量数据似乎也印证了他们的看法比如2024年,国内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数据,比亚迪的插电混动首次超越了丰田为代表的传统插混车。
但放眼全球市场,丰田的油混车在全球市场的用户群体更广泛,技术也更成熟,依然是市场主流。
而延续了油混技术的增程汽车,除了提升“油转电”的效率,降低油耗外。
还解决了丰田HEV模式传统油混车,无法外接充电的短板,以及电池太小的问题。
原本觉得传统油混车电池太小,电驱带来的续航提升有限的油车用户。
转而选择了有更大可外接充电电池,还能借助增程器实现电驱的增程汽车。
这让增程汽车发动机不参与车轮驱动,只提供油转电助力的模式被市场认可。
整体的出行便捷性体验和驾乘舒适体验,比传统油混车提升了很多,更能满足中高端用户的需求。
另外,从国内插电混动和增程混动今年的销量数据,也能看出增程车的优势。
从乘联会公布的月销量榜单上,看销量排行,插电混动卖得比增程混动多得多。
但你只要调整下对应的价格区间你会发现,二三十万的中高端混动汽车市场,销量高的都是理想汽车和华为鸿蒙智行的增程混动车型比如问界M8和理想L6等

而插电混动的高端车型,销量都只有几千辆,达不到上万辆比如腾势D9和岚图梦想家等。
这让我想到了比亚迪和蔚来汽车的用户群体,比亚迪跻身全球百强车企,也是新能源汽车品牌龙头。
但比亚迪车主在国内却很容易被当成“普通网约车”司机。
要改变消费者认知,完成从下到上的高端品牌形象的塑造,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
而蔚来汽车作为造车新势力,纯电高端车型市场份额很高,也有高端品牌形象。
却迟迟没有盈利,拿不下中低端的大众乘用车市场。
反而是理想汽车靠着中高端用户喜欢的增程汽车,实现了稳定盈利,跻身头部新能源车企之一。
问界系列的早期产品,也曾经向理想汽车增程汽车取经。
余承东同样看好增程技术,直言买油车不如买增程车。
纯电也好,混动也好,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市场,华为系汽车和比亚迪将对传统油车形成包围之势。
华为系的汽车,会借助高端纯电和增程混动汽车,在中高端豪车市场,打破宝马、保时捷,丰田凯美瑞在豪车领域的垄断地位,并逐步拿下一二线豪车市场。
而比亚迪在大众普通乘用车领域,会直接凭借中低端纯电汽车和插电混动汽车的销量高增长,冲击欧美日普通油车和传统油混车的基础用户市场。

总之,回归到技术和体验上看,你会发现插电混动车技术更复杂,油驱和电驱两套驱动系统,需要人工校准,导致同样的插电混动车型,体验层次不齐,依赖车企人工调校的水平和经验。
而增程汽车“油转电”的技术,看似鸡肋和多余的发展方向,却是相对插电混动技术更简单一些。
从驱动模式看,表面是油电混动,实际上是简单的电驱系统,发动机只发电,不参与驱动。
这样相比插电混动车,驾乘体验稳定性高,故障率也低一些。
你觉得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增程混动汽车会是主流吗?
分享你的观点,一起交流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