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纯电车销量出炉!21款车型破万,吉利星愿4.6万辆登顶[乘联会数据]。曾经的市场霸主特斯拉Model Y以3.9万辆屈居第二,丢掉单月冠军宝座,这一变化背后折射出中国纯电市场格局的深刻重构。根据最新发布的2025年8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数据,纯电车型整体表现持续火爆,单月销量破万的车型高达21款,创下历史新高,充分说明消费者对纯电动产品的接受度已进入全新阶段[乘联会数据]。
吉利星愿作为一款定位亲民、续航扎实的A0级小车,凭借精准的市场切入和极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在8月实现4.6万辆的惊人销量,不仅首次登顶纯电车型榜首,更成为当月最大黑马。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吉利在小型纯电领域长期布局的集中体现。该车搭载60kWh磷酸铁锂刀片电池,CLTC工况续航达到520公里,快充30分钟可补充80%电量,有效缓解城市通勤用户的里程焦虑。同时,星愿配备L2级辅助驾驶系统及智能座舱,以不到10万元的价格提供越级体验,精准击中年轻首购群体和家庭第二辆车需求[工信部产品公告]。
特斯拉Model Y虽退居次席,但3.9万辆的成绩依然彰显其强大品牌号召力与全球化平台优势。作为中型SUV市场的标杆产品,Model Y在三电系统效率、Autopilot辅助驾驶成熟度以及超充网络覆盖上仍具领先优势。其百公里电耗控制在12.5kWh以内,配合V3超级充电技术,15分钟可增加250公里续航,使用便利性极高[特斯拉官网]。而Model 3则以1.7万辆销量位列第7,尽管面临新势力围剿,但其操控质感与极简设计语言仍吸引大量忠实用户。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已趋于平稳,缺乏全新爆款车型的补充,使其在面对本土品牌的密集攻势时略显被动。
宏光MINIEV以2.5万辆的成绩稳居前三,继续巩固其在微型代步车市场的统治地位。这款“人民代步车”凭借3.98万元起的亲民售价、灵活的城市穿梭能力以及丰富的改装文化,成为三四线城市及老年用户的重要选择。其最大亮点在于极低的用车成本,百公里电费不足5元,年均保养支出不到500元,真正实现低成本绿色出行[中汽研成本报告]。紧随其后的是比亚迪海鸥,8月售出2.3万辆,依托比亚迪e平台3.0的技术背书,海鸥在安全性和续航方面优于同级竞品,标配刀片电池与热管理系统,冬季续航衰减率控制在30%以内,显著提升实用性[中保研冬季测试]。
比亚迪元UP以1.9万辆销量逆袭Model 3,位列第6,成为主流A级纯电SUV市场的新势力。该车基于e平台打造,轴距达2620mm,空间利用率优于本田XR-V等燃油竞品。搭载70kW单电机,零百加速9.9秒,兼顾动力与能耗平衡。更重要的是,元UP支持最大40kW直流快充,从30%充至80%仅需25分钟,极大提升补能效率[比亚迪技术白皮书]。相比之下,同门兄弟海豹06GT仅售出3469辆,排名跌出前50,反映出市场对运动轿跑车型的接受度仍有限,尤其在充电便利性未完全解决的背景下,用户更倾向选择实用型SUV。
小米汽车成为本月最大亮点之一,SU7与YU7双车合计销量超3.2万辆,其中小米YU7以1.65万辆位列第9,SU7也突破1.6万辆。这标志着小米已成功在20万以上高端纯电市场站稳脚跟。SU7凭借保时捷级底盘调校、零百加速2.78秒的性能表现及澎湃OS智能生态,吸引大量科技爱好者与年轻高收入群体。而YU7则主打家庭用户,轴距达2900mm,标配空气悬架与CDC电磁阻尼,舒适性媲美传统豪华品牌[小米汽车发布会实测]。更关键的是,小米城市NOA已覆盖全国23城,高速领航辅助使用率高达68%,智能化体验成为其核心竞争力[高工智能汽车数据]。
传统新势力中,小鹏M03以1.4万辆稳居前十,得益于其全系标配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且价格下探至15万元区间,性价比突出。而零跑C10、乐道L90双双破万,分别售出1.1万辆与1.05万辆,显示二线新势力通过性价比与增程技术路线赢得市场认可。深蓝S05与小鹏P7+进入前四十,前者凭借增程版综合续航1200公里吸引长途用户,后者则依靠中期改款升级激光雷达与800V平台重获关注[中汽协产品数据库]。
榜单中后段车型表现分化明显。蔚来ET5T、小鹏G6、AION S等主力车型月销维持在4000辆左右,环比变化不大,面临增长瓶颈。海豹06GT、宝骏悦也PLUS、哪吒AYA等车型销量不足3500辆,未能延续前期热度。智己L6虽配备激光雷达与高阶智驾,但月销仅1800辆,品牌认知度不足制约其发展。领克Z20、理想i8、问界M5等热门车型也未进前五十,其中问界M5纯电版月销仅1200辆,反映出增程车型仍是主力。比亚迪e7、小鹏P7、宋LEV等老款产品销量持续低迷,多数月销不足千辆,面临换代压力。
从整体格局看,中国纯电市场已从“特斯拉一家独大”进入“多强争霸”时代。自主品牌凭借精准定位、快速迭代与本土化智能体验,正在全面收复失地。尤其是吉利、比亚迪、小米等头部玩家,通过细分市场全覆盖与技术创新,构建起强大产品矩阵。未来竞争将聚焦于智能化体验、补能效率与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多高性价比、高可靠性产品的涌现,意味着纯电出行正从“尝鲜”走向“主流”,真正的电动化普及浪潮已然到来[乘联会年度趋势报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