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想要什么?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可有些品牌偏偏就是答不上来。想象一下:你揣着攒了半年的钱走进商场,想买一台既能代步又能偶尔撒欢的新能源车。结果导购指着一台方方正正的“铁盒子”说:“看!这车够个性吧?越野风格、硬核造型,开出去绝对拉风!”你绕着车转了一圈,发现后排挤得连腿都伸不直,续航里程还不够回趟老家,转头问:“有没有空间大点的?”导购却开始念叨:“这可是潮流啊,年轻人不都喜欢这个调调吗?”
这就是iCAR品牌正在上演的真实剧情。当别的车企都在研究年轻人通勤要带奶茶架、周末要装婴儿车时,奇瑞旗下的这个新品牌却沉迷于打造“方盒子”造型。从2023年推出iCAR 03开始,到最新上市的V23,所有车型都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四四方方的外壳配上圆溜溜的大灯,远看像是从科幻片里开出来的玩具车。但当你掀开这层酷炫外衣,看到的却是定位混乱、配置鸡肋、营销翻车的连环车祸现场。
一、年轻化口号喊得响,用户需求摸得盲
iCAR品牌总经理章红玉总爱把“年轻人的第一台车”挂在嘴边。可打开配置单就会发现,低配版续航301公里,冬天开暖气直接打七折,通勤半径超30公里的人都不敢轻易下手。更扎心的是,入门款连后排出风口都没有,夏天后排乘客热得直冒汗,副驾驶连个放口红的小抽屉都找不到,取而代之的是“隐藏式挂钩”——设计师怕不是以为年轻人天天在车里挂奶茶?
有位95后车主在论坛吐槽:“买V23纯粹是被复古造型骗了,结果发现塑料方向盘摸着像玩具,车机系统卡得像老人机。最离谱的是销售说这车能轻度越野,结果回乡下遇到泥巴路,底盘磕得我心都在滴血。”这种“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差距,直接把“年轻化”变成了“幼龄化”。
二、自家兄弟“左右互搏”,价格战打到内出血
如果说产品定位是场灾难,那iCAR的定价策略就是灾难中的泥石流。iCAR 03和V23这对“孪生兄弟”定价几乎重叠,都在10-15万区间晃悠。前者标榜全铝车身,后者主打复古造型,结果消费者站在4S店里左右为难:“这俩除了车灯形状不一样,到底有啥区别?”
更魔幻的是,2024年成都车展上,iCAR展台因为请网红在车顶跳热舞被骂上热搜。网友们集体玩梗:“别人家车展比配置,iCAR车展比擦边”“建议改名叫iKTV”。而品牌高管的迷惑发言更是火上浇油,章红玉曾在直播中说:“开我们车等红灯时,路人都得仰视你!”评论区立刻炸锅:“我花十多万就为让人抬头看我?不如买双高跟鞋!”
三、“方盒子”困住的不只是造型
当比亚迪元PLUS月销两万辆时,iCAR全系车型加起来才勉强摸到4000台门槛。不是年轻人不爱个性车,而是大家发现这波“方盒子”潮水退得太快。宝骏悦也靠迷你造型收割少女心,捷途旅行者用混动技术解决续航焦虑,唯独iCAR在“硬派越野”的幻想里越陷越深——全系纯电驱动遇上非铺装路面就露怯,底盘调校偏舒适却非要宣传越野性能,活像穿着高跟鞋跑马拉松。
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打造“方盒子”造型导致风阻系数飙升,每百公里要多耗2度电;为追求视觉冲击加装的外挂储物箱,让整车成本上涨3000元。这些为个性买单的溢价,最终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当年轻人发现多花2万元只能换来拍照发朋友圈的点赞,真正需要的续航、空间、智能化却样样拉胯,自然用脚投票。
四、营销翻车比车祸更致命
如果说产品问题是慢性病,iCAR的营销就是急性中毒。2024年V23上市时搞了个3小时发布会,高管在台上大谈“火星架构”“银河生态”,台下观众听得昏昏欲睡。预售阶段放出“8小时订单破3.1万辆”的喜报,结果正式交付时因为强制捆绑选装包,气得消费者集体退订,首月退订率超过30%。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危机公关。面对退订潮,品牌方非但没道歉,反而甩出律师函警告“网络水军”,把维权车主都打成黑子。这种“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套路,直接把路人缘败得精光。有网友犀利评论:“建议iCAR改行做盲盒,反正都是赌运气——赌配置不缩水,赌续航不虚标,赌售后不当大爷。”
困在“方盒子”里的反思
当iCAR还在纠结要不要给新车装更圆的头灯时,竞争对手早已摸透年轻人精打细算的心理。吉利给银河E5配上540度全景影像,零跑C10把续航堆到530公里,就连五菱缤果都知道在车里塞进15处储物空间。这些品牌明白:真正的年轻化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把通勤、社交、家庭的需求都装进四个轮子里。
回头看iCAR的困境,本质上是把差异化当成了遮羞布。当“方盒子”从卖点变成枷锁,当营销套路取代产品诚意,再酷的造型也撑不起空洞的内核。或许这个品牌该听听车主的真心话:“我们要的不是在马路上装坦克,而是下班能顺路接孩子,周末能安心跑长途,手机连上车机能真的不卡顿——这些朴实无华的需求,怎么就那么难实现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