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很热闹,不光是新车上市,还伴随着一大堆新规的出炉。你说这行业发展得快,法规一变,产品线得配合,尤其是在新能源车这个跳跃式成长阶段。
我自己也琢磨过,其实新规里最关键的,不是那些表面上的硬核指标,比如百公里加速不能低于5秒,哪怕我觉得这条有点苛刻,毕竟驾驶惯多样,不能只靠数字说事。而是,像新能源汽车加装单踏板模式、误踩加速抑制功能,实际上是在解决用户最直观的痛点:踩错踏板很闹心,尤其是老人、小孩,或者赶时间急点刹车时,突然踩错油门。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红旗天工05。刚上市的这个车,是我最近关注的重点。为什么?它的安全配置确实扎实。你知道的,官方数据说,它的车身用料达到了核潜艇材料的级别——A/B柱强度2000兆帕,经过120小时的浸水都不动摇。这些技术绕口,但其实就像生活中选家用电器,要知道耐用才是硬道理。
而且它的智驾系统,居然连激光雷达都不用,能识别300米外的障碍物,一时间,我还以为看错了。原本以为自动驾驶器必须高成本、高复杂,比如那种必须用激光雷达的系统才能稳定,但天工05用的摄像头+雷达融合其实也是走成本控制+性能优化的路线。问一下销售:这么便宜,还这么智能,核心技术到底在哪里?他笑着说:用心把AI技术做到极致,少点硬件,走技术流。我一想,市场上追求的不是单一的硬件堆砌,而是体验。
其实我还看了它的续航:三种版本,最低550公里,最高850公里,支持20分钟快充。你知道,我们这些用车日常,都少不了长途,而充电快慢决定了实际用车的便利度。有一次,朋友说:我开车去郊区看花,途中充电半小时,差点耽误了拍照。这就是新规带来的变化,车辆对电池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除了续航,还要确保充电过程中安全。
这个天工05的设计也挺贴地气。溜背式车身,风阻系数0.213Cd,开出去甩别人几条街。上次我问修理工:平时跑高速,电耗大不大?他说:低风阻加上高效电池,能省不少。我还曾翻看过它的相册,发现车内的中控屏竟然用的是悬浮完整盖过去,光是造型都科幻,就像看未来的电影场景。
挺有意思的是,它的AR-HUD,投射信息那块,差不多10米外就能看清内容,尤其在夜间,效果很震撼。再加上全景摄像、360度感知,基本可以说V字型过任何复杂路况。就我观察,销售人员说,安全配置是主要卖点,像AEB紧急制动,90公里时:能把车刹住,不掉队。
反观一些同价位车,比如某些国产紧凑型,那些车看起来也挺漂亮,配置也还行,但防撞、碰撞测试和材料安全性,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来。毕竟,安全不是随人意愿加的标签,它是用一砖一瓦堆出来的。
调研中我有个疑问:新规严格后,会不会导致车价上涨?答案不一定,但很可能会推动整体制造成本上升,尤其在供应链上。你知道,我常跟供应链小伙伴聊天,他们说,像天工05用的高级电池,采购成本比去年同期涨了约10%左右(这估算不够精确,但差不多就是这个感受),尤其是电池供应越来也紧张。
而我们平时买车,都比较关心保值。估算一下,天工05的保值率,大概能达到40%到45%(这也不完全靠谱,是我随意猜的),因为它的品牌影响力、配置水准,以及安全表现都不错。听说,日后新规对车内娱乐影像的限制,也会倒逼厂家在车联网技术上做文章。毕竟,安全和娱乐不能两手抓,怎么平衡,未来还得看车企的设计哲学。
别的我还在想,未来行业会怎么演变?监管不断加码,车企会不会变得更安全至上?还是说,硬件、软件升级会造成消费者的信息焦虑?刚买的天工05,兴冲冲带回家,但一看新规宣布,车内能用的娱乐功能变少了,不会有点失落?其实我觉得,这也是行业良性调整的过程。
哦,差点忘了问你:你觉得,未来在安全和娱乐之间,哪一块会被优先考虑?我心里其实正摇摆呢。难怪车企也开始琢磨,怎样用科技做减法,既安全,又不让人觉得限制太多。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