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先给大家甩组颠覆认知的数据——2024年咱们中国全年摩托车总销量才1992.28万辆,可本田单家企业的全球摩托车销量就飙到了2057万辆,比咱们全国总量还多64万多辆! 更别说在咱们国内市场,本田光靠新大洲本田(73.4万辆)和五羊本田(60.8万辆)两家合资公司,一年就卖了134.2万辆,传言里中国10大摩托车巨头加起来都没它能打。 明明咱们是制造业大国,怎么在摩托车领域,本田就能这么“独霸一方”? 今天咱就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好好聊聊这事儿。
我身边不少骑摩托的朋友,对本田的评价都很一致——“省心”。 之前我借过朋友的本田Super Cub 125通勤,早高峰在市区堵得挪不动道,那车轻得单手扶把就能钻过车流,车身灵活度比我试过的某国产125cc车型强太多,连刚拿摩托驾照的同事试了都说“这车好像自带‘上手buff’,一点不慌”。 最让我惊艳的是油耗,百公里才1.5升,加满3.7升油能跑250公里,我一周上下班才加一次油,不用老绕路找加油站,对咱们通勤族来说,这种“低续航焦虑”太重要了。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个代步车吗”,但本田能火这么多年,靠的绝不是“运气”。 从1947年做摩托车开始,它就没错过任何一个行业转折点。 二战后日本缺资源,大家急需轻便两轮车,本田立马推出三款覆盖轻重端的引擎,直接在市场站稳脚;后来遇到石油危机、美国碳排放法规变严,它又推出油耗更低的CB750系列,我去年在二手车行见过一辆1970年代的CB750,车龄快50年了,盘式刹车踩下去依然稳得很,比同年代的国产老摩托刹车反馈清晰太多,这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技术,不是随便就能抄来的。
到了八九十年代,摩托车开始往轻量化、电子化走,本田又提前布局——用铝合金材料减轻车身重量,还率先把电喷系统装到家用摩托上。 我叔有辆90年代的本田CB1000,现在偶尔还骑去买菜,他总跟我念叨“这电喷系统比新买的某国产摩托还靠谱,冬天零下几度一打火就着,不像有些车得拉好几次风门”。 现在电动化是趋势,本田也没掉队,去年我在重庆摩博会试过它的电动摩托,换电不到一分钟就搞定,比我体验过的某国产电动摩托快一倍,固态电池的续航也没虚标,市区骑一下午跑80公里,电量还剩一半多,看得出来它是真想在电动领域接着当“老大”。
而且本田最厉害的是,不管你想买便宜的代步车,还是高端的玩乐车,它都有能打的款。 低端的Super Cub就不用多说了,从1958年卖到现在,产量超1亿辆,现在还在出新型号,我楼下小卖部老板就骑了辆,他说“这车骑5年就换过一次轮胎,啥毛病没有,拉货也够用”;中端的CB500系列更是“全能选手”,我有个喜欢跑山的朋友就有辆CB500X,他说“上班通勤不费劲,周末去跑山动力也够,中排量双缸发动机平顺得很,超车、跟车都有底气”;高端的Gold Wing(金翼)更是长途神器,去年跟朋友开它跑北京到北戴河,连续骑3小时,座椅像家里的沙发一样舒服,腰不酸腿不麻,高速上80码巡航,风噪比我之前骑的国产大排量小一半,难怪它从1974年问世到2011年就卖了64万辆,在美国都特别受欢迎。
可能有人会问“光有好产品不够吧? ”确实,本田的品牌影响力也不是吹出来的。 从1959年开始,它就盯着国际摩托车赛事不放——MotoGp大家都知道吧,2024年现场观众300万,社交媒体互动超30亿次,本田在这赛事里拿了25次制造商冠军、21次车手冠军,胜场数超800次,稳居第一;达喀尔拉力赛更不用说,本田摩托车拿过9次冠军,1986到1989年还连续四年夺冠。 我认识个玩越野的朋友,就是看达喀尔比赛觉得本田靠谱,才买的CRF系列,他说“去野地跑一圈,车摔了几次都没坏,耐用度是真经得起造”。 而且赛事里攒的技术,慢慢都会下放到普通车型上,比如本田的电控技术,现在很多家用摩托上都有,骑起来更安全也更方便。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说,就是本田的“本地化”做得太到位了。 在美国,它1979年就建工厂,后来搞了覆盖大多数县级单位的经销网络,不仅避开了关税问题,还让大排量摩托卖得比哈雷还火;在印度,它建了4个工厂,年产能610万辆,经销商7000多家,2024年在印度就卖了583万辆,占全球销量的28.4%;东南亚更不用说,越南、泰国、印尼、菲律宾这四国,去年加起来卖了快1000万辆,快到本田全球销量的一半。 咱们中国这边,虽然有人吐槽本田“藏技术”,国行版不如海外版,还有13年强制报废的规定,但不可否认,新大洲本田和五羊本田的售后网络很全,我家附近就有两家维修点,保养方便,配件也容易找,不像有些小众国产摩托,坏了还得等配件寄过来,耽误时间。
当然了,咱们中国摩企也不是没机会。 豪爵、隆鑫、宗申虽然进了全球销量前十,但三家加起来市场份额才7.4%,连本田的零头都不到,不过咱们也有优势——比如国产电动摩托的智能屏,不仅能连导航还能控车,比本田的传统屏幕实用多了;而且在电池续航上,有些国产车型也不输本田。 要是咱们能把电喷、大功率引擎这些技术短板补上,再学学本田“扎根本土”的思路,把海外渠道铺到位,未必不能弯道超车。 还有摩托车文化,咱们重庆摩博会虽然是国内最高等级的,但职业赛事、骑行文化还不如国外,要是能多搞点平民化的骑行活动,让大家不只是把摩托当代步工具,慢慢也能提升影响力。
说来说去,本田能当摩托行业的“龙头”,靠的不是一时的运气,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全价位的产品布局、赛事攒下的口碑,还有到位的本地化运营。 咱们中国摩企要赶上,还需要沉下心来打磨产品、拓展市场。 朋友们,如果你现在要选辆摩托,是会选皮实耐用的本田,还是给正在成长的国产摩托一个机会? 要是以后国产摩托在海外也能像本田一样随处可见,你会不会为它骄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