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买车的精神内耗,被智界这次击中了
那天凌晨两点,我还窝在沙发上刷短视频,看到有人开着一辆新款电车在成都二环高峰期穿梭,辅助驾驶像是有读心术一样,不急不躁地避让行人和外卖小哥。手指一滑就点进了预订页面。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在新能源维权群里瞄到“集体诉讼”的公告,又默默关掉网页——这冷热交替的情绪,估计不少同龄人都懂。
90后、95后的买车路子跟父辈真不一样,我们从小泡在数码产品更新换代的浪潮里,对科技配置有种天然饥渴。但也正因为见过太多“发布会吹得天花乱坠,用起来鸡肋”的例子,所以怕被割韭菜成了本能反应。我表弟前阵子刚提了一台号称“全场景自动驾驶”的SUV,结果第一周就遇到雨天识别失灵,还得人工接管,他现在说起那事脸色都不好看。
预算也是个死结。朋友阿伟去年换车,本想一步到位搞个性能好、颜值高又带智能座舱的,可一算价格超出心理线,只能退而求其次选了低配版。他后来吐槽:“动力差点没问题,但连我最想要的全景影像都没有。”更别提我们这种既怕显老气,又希望发朋友圈时有谈资的人,这条件叠加下来,可选范围一下缩成针眼那么大。
信息太多也是麻烦事。我混迹几个汽车群,每次有人问推荐什么车型,总会引来几十条截然不同的意见,有说看三电系统稳定性的,有聊售后网点密度,还有直接甩事故照片吓人的。一轮下来,新手基本更迷糊。我一个群友甚至做了Excel表格对比参数,到最后还是放弃,说越比越乱心。
就在这种背景下,8月25日智界带来了升级版R7和新S7,两款都是奔着年轻人口味去调校的——售价区间分别是24.98-30.98万和22.98-28.98万。据销售顺嘴透露,这批新车最大亮点就是全系标配HUAWEI ADS 4辅助驾驶,不用纠结买哪档才能享受完整功能。这套系统城市、高速、泊车三个场景打通,据说背后团队跑出来的数据量以百万公里计,还新增了一颗后向固态激光雷达和五颗4D毫米波雷达,这硬件堆料水平,在同价位确实少见。
我试驾的时候特意挑了南门立交那段弯道密集区,让ADS自己接管方向盘,它处理变道动作很干脆,没有某些品牌那种犹豫感。而且它还有隔窗对讲机功能,上周去机场接朋友时用过一次,下雨不开窗就能跟保安交流,比摇下玻璃淋湿舒服多了。另外语音控车反应速度快,我喊它调节空调温度几乎无延迟,比我之前开的老款燃油SUV强太多,那台每次语音识别总要重复三遍才听懂,很磨性子。
外观方面,新加的极光绿漆面在阳光下偏蓝偏绿之间切换,看久也不腻;罗兰紫内饰搭配黑曜套件,一眼就知道不是走传统稳重路线。有意思的是,当地一家改装店老板告诉我,这颜色订单最近翻倍,因为拍照效果好,在社交平台容易吸粉——这算是另一种情绪价值吧。
性价比这一块,他们通过产销服一体化压成本,比如鸿蒙智行前排双零重力座椅,也是直接上到量产版本,不再当作额外收费选装。这椅子第一次坐的时候,我差点睡过去,比家里的按摩躺椅支撑感还均匀。在安全生产环节,据工厂参观回来的人描述,从焊接到涂装都是自动化流水线,而且每个零部件都有数字追溯码,一旦出问题可以快速定位源头零件批次,这对于长期使用是份安心保障。
其实他们2.0阶段还有个重点,就是华为与奇瑞分工合作:一个专注智能系统,一个负责整车制造。这模式让我想到修理厂老刘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谁擅长啥,就让他干到底”。研发投入据内部人员透露已经破百亿,还拉起5000多人团队持续迭代技术,而不是一次性堆完配置就撒手不管。从渠道建设来看,他们自建门店方便收集用户反馈,也减少中间环节的信息损耗——这一招可能真戳中不少年轻人的信任痛点,因为售前承诺与实际体验落差往往就是这么产生的嘛。
上市当天,小订单5万2千台,大定24小时破1万这个成绩,其实说明很多人在等这样一个综合表现均衡、不需要做艰难取舍的新选择。我认识的一位摄影师朋友已经排队等提极光绿R7,他笑称这是他第一辆“不用先拉Excel清单筛半个月”的大宗消费品,“省心”两个字,大概就是对抗购车焦虑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