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汽车行业里有个现象特别魔幻:销量数据很漂亮,居然还亏得一塌糊涂。我们看理想汽车,去年卖了13万多辆车,营收超过455亿,表面上看简直是“稳了”,结果净亏损居然高达20亿。比它还离谱的是小鹏,2022年销量12万辆,营收300亿,亏损却直接飙到了91亿。更吊诡的是,这些数据放出来,不仅没吓退投资人,反而还让股价在某些时候蹭蹭往上涨。到底怎么回事?
先别急着拍板,咱们从头拆一拆。销量不错,说明车是卖出去了。那问题出在哪里?先看收入。理想455亿营收、小鹏300亿营收,听起来都挺壮观,但这只是个大盘子里的“总金额”。我们得拆开看它怎么来的——卖车的价钱和数量,这才是关键。理想的均价在30万左右,小鹏则偏向20万档,说明两家的市场策略有点不一样,理想主打中高端,小鹏更想靠性价比吸引年轻人。这种定价策略决定了它们在单车利润上的“天花板”不一样,但也没啥不正常,关键是,看客户买单不买单。
然后就是成本。造车这事儿本身就烧钱,从原材料到生产工艺再到物流,哪一项都不便宜。理想和小鹏的毛利率表现也显示了它们的压力——理想在2022年的毛利率是19.4%,小鹏只有11.5%。这是什么水平呢?对比一下比亚迪的毛利率,2022年高达20%-25%,特斯拉就更夸张了,动辄30%以上。差距在哪儿?新势力的规模效应还没起来,成本摊销能力有限,供应链资源也没那么强。这些都导致它们单车造价高,毛利自然就低。
但毛利低也不是直接导致亏损的原因,更大的坑在研发和营销。理想去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60亿,小鹏更是花了近70亿,单看这两项,就已经把它们的收入吃掉了一大块。再加上营销费用——广告投放、门店运营、人员开支,动辄几十亿的开销也让净利润雪上加霜。这么拆下来,亏损其实是“结构性”的,尤其是研发投入,简直是无底洞。
这里就不得不提个关键问题:亏损是否意味着企业在乱花钱?其实未必。咱们拉同行对比一下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比亚迪是行业里的“优等生”,一边造车一边赚钱,但它的研发投入比例其实也不低,只不过它更早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摊薄了成本。而像特斯拉,早年也亏得厉害,甚至差点破产,但人家靠着研发和技术优势杀出了一条血路,现在回头看,这些亏损都是战略性的。理想和小鹏的亏损逻辑,其实有点像当年的特斯拉。
不过,这里还有个风险点:战略性亏损是不是都能熬出头?不一定。特斯拉之所以能翻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抓住了电动车市场爆发的黄金窗口,技术领先,产品有竞争力。而理想和小鹏,现在都是在大环境里“抢机会”,但竞争对手太多,市场也没以前那么野蛮生长了。它们花出去的钱能不能跑出效果,这才是关键。
再说营销。很多人看到新势力疯狂砸广告,就觉得它们太激进,甚至浪费,但其实这是行业“惯例”,尤其对新品牌来说,烧钱是必须的。传统车企早就有口碑,不需要那么多宣传,但新势力如果不花钱推进品牌认知,根本没法活下去。问题是,这个钱得花得有章法,而不是一味堆流量。理想在营销上稍微克制一点,小鹏则显得有点过于激进。从长期来看,过度依赖营销而忽视产品力,会让品牌陷入“空壳”风险。
最后我们回到最关键的一点:这些亏损看着吓人,但背后到底是“抓机会”还是“没活路了”?理想的策略相对稳健,研发投入大,但产品更新节奏不算快,整个品牌定位也比较清晰,它更像是在“战略性亏损”;小鹏的打法则显得有些急,研发花钱不少,但用户体验提升需要时间,营销投入压得更重一些,反而让它的亏损显得有点危险。两者的差距就在于,它们各自的“下一步”能不能走得顺。
所以,拆到这里,咱们能看明白一点:这些吓人的亏损数据并不是“企业快要完蛋”的信号,更像是它们在爬坡阶段的必然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因为亏损的本质是为了下一步发展服务。如果烧钱烧出了技术优势、用户认可,那就是必要的代价;如果烧着烧着发现市场不买账,那就危险了。真正要紧盯的,不是表面上的亏损数字,而是它们接下来怎么把这些投入转化成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