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朋友圈看到彭博社那条关于通用与上汽续约谈判的消息,说实话,我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终于来了”。作为跑了6年汽车口的记者,这个话题我在2023年就开始关注,当时上汽大众续约到2040年的消息一出,业内都在猜测上汽通用什么时候会有动作。
真正的转机其实从去年四季度就开始了 。我记得去年11月在广州车展上,和上汽通用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层聊天时,他提到“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当时我还半信半疑。现在看来,他说的是对的。
从亏损266亿到销量增长29%,“一口价”真的管用?
数据最直观。2024年上汽通用净亏损266.9亿元,销量只有43.5万辆,同比下滑56.5%。但今年1-8月销量33.1万辆,同比增长29.2%。这个反转速度,说实话超出了我的预期。
关键在于“一口价”模式的推广 。我在成都的东风南路试驾过君越,销售告诉我现在就是明码标价,不用讲价。微博上有粉丝评论说:“终于不用跟销售斗智斗勇了,爽!”但也有网友质疑:“一口价就是变相涨价,羊毛出在羊身上。”
从我接触的几家4S店情况看, 经销商的态度确实有了明显变化 。以前他们总是抱怨利润微薄,现在至少不用担心客户跑到隔壁店去比价了。别克昂科威家族销量增长近200%,这个数字背后是整个销售体系的重塑。
网友争议:没有灵魂的合资品牌还有未来吗?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高赞回答,题主问“为什么路上新标别克越来越少见?”一位老别克车主的回复很扎心: “现在的别克没有以前的那种美式豪华感了,感觉就是换了个标的国产车。”
这个观点我部分认同。确实,现在的别克、凯迪拉克在本土化过程中丢失了一些品牌特色。但从商业角度看, 过度本土化恰恰是上汽通用能够实现成本控制的关键 。100%本土化采购,零部件成本下降10%,研发周期缩短50%以上——这些数字背后是生存逻辑。
车友群里有位技术党分析得很透彻:“通用现在的策略就是用中国的成本优势反哺全球市场,技术本土化不是妥协,是战略调整。”我觉得说得对。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现在主导产品定义,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续约谈判背后的真正考量
从时间节点看,双方选择现在谈判并非偶然 。2027年合约到期,按惯例提前2-3年启动续约谈判是常规操作。但关键是,通用汽车现在的全球业务压力很大,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
我和一位接近谈判的人士聊过,他透露 双方分歧主要在于新能源业务的话语权分配 。上汽希望在新能源技术路线上有更大发言权,毕竟这是中国市场的强项。通用则担心技术外流和品牌控制权问题。
后台私信最多的问题是:“通用会不会像其他外资品牌一样逐步退出中国?”我的判断是不会。 中国市场对通用来说不是负担,而是救命稻草 。通用CFO雅各布森说得很直白,中国业务的资本效率比其他地区高得多。
杠精网友的“数据纠错”时间
不过也有杠精网友指出我之前文章的错误。有人私信说:“你写的别克GL8混动销量增长37.4%这个数据有问题,官方公布的是37.8%。”好吧,我承认记错了,感谢纠错。还有人质疑我说的“连续三个季度盈利”,认为应该是“连续两个半季度”。这种较真精神我还是佩服的。
但数据争议不影响大趋势判断 。上汽通用的确在走上坡路,至境L7增程版的推出也证明了他们在新能源路线上的决心。虽然我个人对增程技术的长期前景还有疑虑,但在过渡期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的预判:续约概率80%以上
基于目前的信息和行业逻辑,我认为续约成功的概率在80%以上 。理由有三:
第一,双方都需要对方。通用需要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成本优势,上汽需要通用的技术积累和全球网络。
第二,竞争环境使然。现在不是2018年,外资品牌在中国的选择空间已经很有限,轻易放弃不明智。
第三, 政策环境相对稳定 。虽然中美关系有波动,但汽车产业合作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
续约条件肯定会有调整。我猜测可能会在新能源技术共享、品牌独立运营、利润分配机制等方面有新的安排。具体细节要等到明年年中才能明朗。
最后一个个人观点 :合资企业的黄金时代确实过去了,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未来。关键看谁能适应新的游戏规则。上汽通用现在的表现,至少说明他们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至于这条路能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作为一个老汽车媒体人,我见证了太多品牌的起落。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能活下来并且活得好,本身就是成功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