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看到奥迪在美国市场推新A6,价格直奔64,100美元起步,折合人民币大概46万。开什么玩笑?这个价格水准,别说国内了,美国的中产还真是愿意掏钱买升级版,不过我心里总有点疑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人对这个价格有点抓狂,也有人说6万多美元,55万人民币左右不香?实际上,要考虑汇率、税费、进口关税啥的,折腾到国内能涨到60万起了吧。自己买车对我来说真是算个心算,比如我算了一下,百公里油耗粗略给个7升(体感/估算),6元/升,油费每百公里要42元左右。加上保险、保养,可能算下来每年跑个15000公里左右,成本还不算修车和意外。从这个角度看,买豪车其实还是算享受多一点。
这次新A6最大的变化就是动力硬核升级。我们知道旧款的2.0T四缸那会儿,最大马力才大概260出头(样本少,估算),新款直接飙到362马力,扭矩也涨到550牛·米,差不多就是打了鸡血,加速从0到60只要4.5秒,比上一代快了0.6秒。这比我认识的修车工老李去年跟我说,他那客户的A6,他那辆用的还是老款2.0T,等到新款出来,就会特别明显觉得油门更灵,因为变速箱匹配得更smart。
可是吧,我又心塞:我们叫D档挂进去,跑得稳其实和研发没啥关系,但供应链这个事我可以讲讲——新引擎靠的可不是简单的装配线。它背后可能用的部分材料、零件,比如涡轮和缸体,可能都是供应链里的宝贝,要精心设计,才能确保动力输出顺滑。你说厂家就算是为了性能,拼了命追求,成本能低点不?但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这提升是不是也会带来成本堆积,最后还是落在了消费者身上。
说一句题外话,老实说,我觉得新A6的外观好像就是说不上惊艳,大概是因为我个人偏喜欢那个线条硬朗点的奔驰E级或者宝马5系。反正我刚才翻了下我的汽车相册,那天站老板在跟我抱怨:这个A6,好像哪里怪怪的。我有点在意他指的怪,究竟是不是审美疲劳?还是觉得设计这些年没啥新意。
你们觉得,买A6究竟值不值?我曾问过身边几个朋友。有的说:配置够用,性能直逼豪车,升级又快。但我也知道,实际上同价位的车型,比如BMW 5系,操控可能更偏运动一些,而奔驰E级的人机交互又更秀。这里面差别其实不单是标签问题。
回头想想,奥迪为什么要把价格提上去?我猜就是想自己高端一点,不再是那种家用车范畴。品牌调性要变,性能提升、配置再多加点,价格自然也得同步上去。你问我:是不是找个理由涨价的?大概吧。市场不是我一个人在腻歪,销量跟价格还有个关系,涨价之后会不会真的难卖?这个问题我一直在琢磨。
说到这,我还在想一件事:新车的内饰变化真大,三块屏幕那套设计,挺高端的,我记得有个同事说:驾车用手机都够麻烦了,这车还搞个仪表盘、娱乐屏,真是方便不?但我自己用过很多车,科技越多,操作毕竟也容易繁琐。你会不会觉得,科技感越强,反而容易用不惯?毕竟我悟不到的可能是,这样的科技,真正让开车变简单了吗?还是变得更复杂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差点忘了提这个价格低于25万买得起吗?我估算过,加个贷款利息,大概一年下来要多掏个2万左右,其实就像小时候买个苹果,买的不是苹果的质量,而是那个心理价位。我就琢磨:如果我是买家,看着这些配置和性能,我会不会觉得买得值?这就牵扯到一个更深的东西:人们对性价比的定义,似乎已经变得很模糊。
其实我觉得,很多买豪车的,心里都会藏着点小情绪——买得起,不代表买得值。毕竟,汽车换的是一份心情,一个身份的象征。你会不会也有点这种感觉?比如我,一个普通工薪族,站在路上看着横着开新A6的老板,心里会不会暗自羡慕一瞬?真要问我:你会怎么挑?那个价格+体验的平衡点在哪?又有谁能给我个准确答案。
我一直在琢磨,那些折旧率到底啥样。临场算个小账,A6的保值率大概我估算大概在40%左右(样本有限、其实很难算),五年后车价能剩下多少?这也是个讲述故事的点。毕竟,买车不全是开着爽,更关心换车时还能值多少钱。
这个行业,走的每一个脚步都像是在走钢丝。奔驰、宝马都在追这个高级标签,奥迪的策略也是如此。而我,总觉得,现在这个时代,人们可能更关心用得好不好,而不单单是牌面。你怎么想?买车就变成了一种生活的试验场了吧。
可这小细节——那天路过一家4S店,门口堆满豪车,有个销售笑着对客户说:这款A6性能最佳,配置一流,特适合你。我站在一边,心里败了个真会忽悠。但我又想,他说的配置一流,到底是真两年就淘汰还是买了能用5年以上?这其实也是老问题。
面对这么一个新A6,我的心情就像在拼多多上的猜价游戏,到底这车值不值这个价?答案还得继续观察——但我相信,科技带来的改变,终究不是我一两个计算就能完全理解的。也许,下一次风吹草动,某个细节才会让我彻底改变看法。
好了,聊到这,你会不会像我一样,有点对买车这件事,越来越觉得没那么简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