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那句‘开不坏的丰田’是多数人选车的共识,第一台卡罗拉代表了省心与稳定,但也像一台功能机,体验感几乎为零。2020年换上吉利帝豪,国产车用超高性价比展示‘从能开到好开’的飞跃,尽管伴随些许‘成长痛’。2022年本田凯美瑞双擎的混动技术成熟,却暴露出智能化上的‘战略掉队’——车机反应慢、语音控制缺失,甚至不如八万的帝豪。而2024年的比亚迪汉DM-p则彻底颠覆认知:纯电续航210公里、800V快充、城区NOA智能驾驶,以及近乎零小毛病的质量稳定性。J.D. Power报告显示,国产品牌PP100已与日系差距不足十个点,部分车型甚至反超。十年间,差距的本质已从‘谁更稳’转向‘谁更适应时代’,国产车凭借完整新能源产业链和创新速度实现领跑。正如车主感叹:‘十年前没得选,现在是真的好。’
主持人: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是从燃油到新能源,日系车和国产车的差距到底在哪。我有个朋友,换了四台车,刚好横跨了这十年的变迁,每台车都像一段时代的缩影。你说巧不巧,这四台车,一台比一台有故事。你有没有觉得,车这东西,有时候真不只是代步工具?
嘉宾:太有感觉了!我朋友自己就说,每换一次车,就像踩上了时代的节拍。你刚说‘时代的缩影’,我一听就懂——2015年那会儿,谁买车不是冲着省心去的?他第一台车是2015款丰田卡罗拉,落地价13万多,你说贵吗?其实不贵,但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值,因为它省油、耐用、毛病少。你是不是也听过这种说法:‘开不坏的丰田’?
主持人:当然听过,这简直就是当年的共识。说实话,那时候身边人一聊车,十有八九先看日系,尤其是卡罗拉、轩逸这种。你说它是‘交通工具本具’,我觉得太准了——能把你从A点运到B点,稳稳当当,别的不求。但你朋友那台卡罗拉,真就一点缺点没有?我猜,配置上肯定差点意思吧?
嘉宾:你一说就中!这车开了5年,跑了12万公里,除了常规保养,真没出过啥大问题,市区油耗也就6.5升每百公里,加92号油就行,省心得很。但你一坐进去,哎哟,硬塑料内饰,中控没屏,倒车全靠后视镜,后来他自己加了个屏。高速上开到120码,说话都得靠喊,隔音太差。说白了,它就是把‘稳定’做到极致,但‘体验’基本没考虑。你有没有那种感觉,开这车像在用功能机?
主持人:太有画面感了,就像现在还用诺基亚——能打电话,能发短信,就是不能刷视频。但那时候大家也认啊,毕竟‘宁要稳定不要花活’。这背后其实不是车的问题,是整个产业逻辑。日系那时候靠的是啥?成熟的制造工艺、发动机变速箱的可靠性,还有极致的供应链管理,成本压得死死的,还能保证质量。可话说回来,这种‘成熟’是不是也带来了点保守?
嘉宾:必须的。你想想,那时候国产车已经开始配ESP、倒车雷达了,日系的入门款还在减配。为啥?因为他们吃准了消费者心理——只要三大件靠谱,其他都能忍。这种策略在燃油时代特别吃得开,但问题也埋下了:一旦时代变了,反应不过来怎么办?
主持人:这就引出第二台车了对吧?我听说他后来换了台吉利帝豪,2020款,落地才8万多?这价格,直接砍半了。我当时还纳闷,身边不是都说‘国产车小毛病多’吗?他咋敢换?
嘉宾:对,换的时候确实有人劝他别冲动,说‘国产车开两年就散架’。但他就想试试,毕竟配置太诱人了:全景天窗、10.25英寸中控屏、倒车影像、皮质座椅,还有定速巡航,这些在同价位日系车上想都别想。而且市区油耗也就7.2升每百公里,比卡罗拉高一点,但完全能接受。你有没有发现,这台车代表的是国产车从‘能开’到‘好开’的转变?
主持人:太明显了!以前国产车拼价格,现在开始拼体验了。但你说‘好开’,是不是也有代价?我猜,车机卡顿、异响这些‘成长痛’,他肯定也遇到了吧?
嘉宾:没错,这就是我说的‘成长痛’。车机确实偶尔卡顿,高速风噪比卡罗拉还大,有一次空调出风口还咯吱响。但你要明白,这些不是致命问题,而是快速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国产车那时候核心技术还在追赶,发动机变速箱是稳了,但调校、细节做工还是差一口气。比如内饰接缝不匀,塑料件质感偏廉价。但你不能否认,进步速度飞快,性价比直接拉满。
主持人:我懂,就像一个学生,以前只能考及格,现在能上80分了,虽然还有粗心的地方,但整体已经在往上冲了。那他第三台车,是不是就开始追求更高阶的体验了?我记得是2022款本田凯美瑞双擎,落地23万多?
嘉宾:对,这台车他就是冲着‘升级’去的。混动系统确实成熟,市区油耗低到4.3升每百公里,加满一箱油能跑1100公里,续航焦虑全无。座椅舒服得像大沙发,隔音也比卡罗拉强多了,L2辅助驾驶在高速上特别省力。但你猜最让他受不了的是啥?
主持人:不会是智能配置吧?我都替你着急了,2022年了,日系车还在用8英寸屏?车机反应慢,没语音控制,连CarPlay都得插线?这跟8万的帝豪比都落后了。你说这算不算一种‘战略掉队’?
嘉宾:完全就是!他当时就吐槽:‘这都2022年了,怎么还停留在五年前?’日系在混动技术上有先发优势,THS和i-MMD确实牛,但他们太依赖混动了,纯电和插电布局慢,智能化更是跟不上。而那时候国产新能源,15英寸大屏、5G车机、城区NOA都普及了。这种差距,不是技术上追不上,而是理念上——他们还信‘够用就好’,但我们已经要‘智能体验’了。
主持人:所以第四台车,他直接上了国产高端?2024款比亚迪汉DM-p 5.0,落地28万多?这价格,已经和BBA一个级别了。他是不是彻底改观了?
嘉宾:彻底颠覆!这车让他明白,国产车不再是‘性价比’的代名词,而是能在高端市场硬刚日系、德系的存在。纯电续航210公里,日常通勤不用加油;综合续航1400公里,长途无忧。800V快充,18分钟从30%充到80%,喝杯咖啡的功夫就满了。智能驾驶支持城区NOA,堵车都不用手动,车机流畅得像手机,语音控制连‘打开主驾座椅按摩’都能秒懂。你刚说‘智能体验’,这车全给你拉满了。
主持人:听着都心动!而且你之前说,他开了快一年,一点小毛病都没有?这跟以前‘国产车小毛病多’的印象完全反过来了。质量稳定性现在到底啥水平?
嘉宾:这就是关键了。J.D. Power 2025年新车质量研究报告说,比亚迪、蔚来这些国产品牌的PP100已经降到200以下,和丰田本田差距不到10个点,有些车型甚至反超了。他这台汉DM-p,底盘扎实,滤震好,隔音也不输凯美瑞双擎。你说这还是以前的国产车吗?
主持人:完全不是了。但很多人还在纠结保值率。他这车3年保值率55%,凯美瑞双擎65%,差了10个点,听起来挺多的。他真不在乎?
嘉宾:他在乎,但他说‘值’。为啥?因为技术迭代太快了。2023年的车,2025年可能就在快充、智能驾驶上落后了,贬值快是正常的。日系车技术慢,反而保值率稳。但你想想,你愿意为‘多卖几万’牺牲两年的智能体验吗?他说亏的钱,早就被用车幸福感赚回来了。
主持人:这话说得真有意思。那咱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差距到底在哪?以前是技术积累、细节做工,现在呢?
嘉宾:现在是产业链布局和技术创新。中国有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电池、芯片、算法都能自主,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小鹏的XNGP,都是硬实力。日系呢?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转型慢,跟不上节奏。差距的本质,已经从‘谁更稳’变成了‘谁更适应时代’。
主持人:我同意。而且售后服务也在变。他这台汉DM-p小保养600多块,凯美瑞双擎要1000多,长期下来差不少。国产4S店都开到县城了,配件也便宜。这不光是车的事,是整个生态在变。
嘉宾:对,以前说国产车‘修车难’,现在反过来了。而且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全球份额也在涨,比亚迪、吉利都出海了。这已经不是‘追’了,是‘领跑’。
主持人:所以最后他那句话特别戳人:‘十年前没得选,现在是真的好’。这不只是选车的变化,是整个产业的翻身。你有没有觉得,作为中国人,看到这个过程,心里挺自豪的?
嘉宾:真的,没法形容。以前我们羡慕日本技术,现在我们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以前依赖进口,现在全产业链自主。这十年,国产车从追赶到超越,速度太快了。你说选车还纠结日系国产吗?其实不用,关键是你想要啥:稳定省心,还是智能体验?
主持人:没错。第一,差距已经从技术积累转向产业链和创新速度;第二,国产车质量稳定性接近甚至反超日系,PP100差距不足十个点;第三,保值率差异源于技术迭代快,但用车体验提升远超成本。本期节目就到这里,希望对你选车有点启发。咱们下期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