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抽空刷了刷新一批的工信部新车公告,本来就是个常规动作,跟每天看一眼大盘指数差不多,图个心安。结果翻到新款小鹏G9的申报图,一个细节让我这“班味”一下就上来了。
倒不是说车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实说,外观那点微调,比如把后摄像头攒一块儿,或者多了个新轮毂样式,对于我这种脸盲来说,跟玩“大家来找茬”差不多,属于那种销售不指给你看,你到换车都发现不了的级别。真正让我愣住的,是车尾那个新增的“Ultra”选装尾标。
就这一个词,信息量特别大。
因为在小鹏的产品序列里,这个词基本就跟“自研图灵芯片上车”画了等号。这事儿就变得有意思了。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年度改款,不是换个颜色、加个配置那么简单。它是一个信号,标志着小鹏在最核心的战略层面,又往前拱了一步。
我们得先捋一捋,车企,尤其是新势力们,为啥要疯了似的砸钱搞自研芯片?
放在几年前,这事儿听起来像天方夜谭。那时候的主流叙事是专业分工,你车企就该好好造车,把底盘、三电、车身工艺这些“基本面”搞扎实。至于芯片和算法,直接采购行业里最顶级的供应商,比如英伟达的Orin,不香吗?性能强、生态成熟,省心省力,还能拿来当宣传卖点。
事实上,之前的小鹏就是这么干的,而且是英伟达在国内最铁的哥们儿。
但现在风向全变了。你看,华为、蔚来、理想,包括今天聊的小鹏,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在往自研这条又苦又累的独木桥上挤。这背后的逻辑,其实跟苹果当年下定决心甩开英特尔,搞自己的M系列芯片,是同一个道理。
这笔账,得从三个层面来算。
第一笔,是【金钱账】。
英伟达的Orin-X芯片,性能是没得说,但价格也是真的贵,一颗就得几百美金。一套高阶智驾方案下来,两颗甚至四颗,光这块的BOM成本就非常吓人。在现在这个价格战打到刺刀见红的市场里,每一分成本的压缩都至关重要。
自研芯片,短期看是巨额的研发投入,是个大坑。但一旦研发成功,实现了大规模量产装车,那个单位成本就能降到非常低的水平。这就好比你家天天在外面下馆子,菜好吃服务也好,但贵。后来一咬牙,自己投钱学了厨艺、装修了厨房,以后在家做饭,长期来看,成本是不是就下来了?
这笔账,算的是长期的毛利率和市场竞争力。当你的对手还在为芯片价格跟英伟达扯皮、为断供风险而焦虑时,你已经能把成本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了。这个优势,在未来几年会越来越明显。
第二笔,是【情绪账】,或者说【估值账】。
资本市场最喜欢听什么故事?不是你今年多卖了三万台车,而是你构建了多深的“护城河”。自研芯片,就是一条非常性感的护城河。
它传递给外界一个强烈的信号:这家公司不是一个简单的汽车组装厂,而是一家掌握了核心技术的“硬核科技公司”。这个标签,对于提升公司估值、增强投资者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情绪价值”。
你看,一提特斯拉,大家想到的是FSD、是技术领先。一提苹果,想到的是A系列、M系列芯片的性能碾压。这种由核心技术带来的品牌光环,能让公司在资本的寒冬里,拿到更宝贵的弹药。所以,这笔投入,一部分是研发费用,另一部分,其实是市场公关和投资者关系维护的费用,只不过是以一种更硬核的方式支付了而已。
第三笔,也是最重要的一笔,是【相对收益账】,或者叫【机会成本账】。
这笔账的核心,关乎于“灵魂”。
汽车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以前,一辆车的灵魂是发动机、是变速箱、是底盘调校。但现在,智能电动车的灵魂,正在快速转移到“大脑”上,也就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这套软硬件体系。
如果你的“大脑”是外购的,那你做的所有软件优化、功能迭代,都得在一个别人给你规定好的框架里跳舞。芯片的能力边界,就是你产品的能力天花板。更要命的是,你的数据、你的算法,都得在别人的平台上跑,很多核心的东西你都碰不到。
这就好比在智能手机时代,所有用安卓系统的厂商,都得看谷歌的脸色。而只有苹果,通过“iOS + A系列芯片”这个软硬一体的闭环,牢牢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也赚走了行业绝大部分的利润。
车企们都怕了。他们怕自己辛苦半天,最后沦为英伟达或者华为的“硬件代工厂”,一个只会造壳子的诺基亚。所以,自研芯片,本质上是一场“灵魂保卫战”。他们投入百亿级的资金,赌的是未来十年,智能汽车这门生意的话语权。输了,就可能彻底掉队,成为产业链里一个随时可以被替代的环节。
想明白这三笔账,再回来看小鹏G9这个小小的“Ultra”尾标,你就能理解它背后的沉重分量。
这不仅仅是为了让车机系统更快一点,或者让辅助驾驶在某个路口过得更顺一点。这是小鹏在告诉市场,告诉对手,也告诉自己:我还在这条最难的路上坚持着。之前因为G9的失利,公司经历了一轮痛苦的组织架构调整和产品策略反思,堪称“填坑之战”。现在,新款G9带着自研芯片归来,更像是一种姿态,证明他们没有放弃对技术制高点的追求。
当然,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事儿短期内可能感知不强。自研芯片的性能能不能立刻超越外购方案?不一定。稳定性会不会有小瑕疵?有可能。你买这台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这家公司的长期战略投了一票,当了一回“天使投资人”。
这其中的“值博率”如何,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但可以肯定的是,当越来越多浓眉大眼的家伙都开始自己下场磨芯片的时候,智能汽车的下半场竞争,才算真正拉开了序幕。那将不再是简单的配置堆砌和价格比拼,而是深入到最底层的技术架构和生态体系的全面战争。
这事儿,比讨论哪个轮毂更好看,要刺激多了。共勉共戒吧。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