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的时候,一汽-大众悄悄创下了一个大纪录,3000万,这不是个随便说说的数字,而是34年的努力积累。庆典那天,在长春,一辆崭新的奥迪A5L领航版被正式赋予“第3000万辆”的功勋称号,成为了大家瞩目的焦点。这可是国内第一家实现这一成就的乘用车企业。有人说,发动机轰鸣声里,确实藏着一汽-大众人无数的奋斗与骄傲。
你从捷达到奥迪,34年间,他们一路发展过来,可不只是单靠命运的偏爱。这期间,有德国人的工业标准、质量管控,也有中国人的市场意识、学习力。就像做一道复杂又美味的菜,缺了任何一味佐料,都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成果。这3000万辆,既属于德国,也属于中国,但更属于每一位亲手打造它的人。人们常说,一汽-大众是中德合资企业的典范,这可不是嘴上一说,而是实打实的事实。
我们再细这3000万辆的构成,其实特别有意思。三大品牌——奥迪、大众、捷达,就像三个兄弟,各有分工又互相支持。大众品牌占“大头”,贡献了1500多万辆,捷达单一车型和品牌保有量也有500万,奥迪更是站在1000万辆规模的门槛上。三家齐头并进,这不光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一种深度合作的体现。你说,要是哪家光靠单打独斗,还真不一定有今天的市场地位。
这些成绩背后自有数据支撑,听起来、看起来都挺让人服气。一汽-大众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5万亿元,为国家贡献税收多达7300亿元。别小看这些数字,它们直接撑起了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再看看就业,仅上下游的从业人数就超过了50万人。这意味着每辆车的诞生过程里,可能都交织着几十万个工作岗位的梦想和汗水。
在庆典现场,普通人更多看到温情的一面,一代代“大众人”用自己的方式接力奋斗。不光是现场的大当家们,像林敢为这样的第一号员工,还有后来的一汽-大众“大脑”陈彬,都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书写了属于一汽-大众的故事。只说句遗憾的话,那天没看到秦焕明和潘占福的身影,要不然总经理们来张“全家福”,画面该多完整呀?
说到一汽-大众这个历史性时刻,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大张旗鼓地庆祝有啥意义。说实话,这不仅是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重新思考合资车企的重要性。这两年,你是不是也听过一些“合资车企没必要”的声音?尤其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崛起阶段,有不少人觉得靠中国人自己造汽车就够了,外资企业的价值没那么高了。可是,这样的观点真经得起推敲吗?咱不妨细掰掰。
如今风头正盛的造车新势力,说实话还没全面成熟。一些企业商业模式仍在摸索,不赚钱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不少新能源车质量管控方面还在学习阶段,车辆自燃的事故见诸报端;还有就是品牌沉淀,这些新势力卖的更多是产品,而非品牌。而合资企业呢?靠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积累,光合资车企的印象分就能胜出一筹。再细琢磨,为啥一汽-大众被称为中德合作的典范?因为它把中方的市场洞察、技术发展和外资企业的质量标准完美结合,创造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模式。站在今天的赛道上,这种优势依然很难被推翻。
也不能回避现实,合资车企的确正在经历转型阵痛。但值得惊喜的是,它们没有守着过去的辉煌不思进取,而是在主动变化。举个例子,油车智能化正在提速,像探岳L、奥迪A5这些车型,就已经开始与中国本土高科技合作,补上了过去的短板。另它们也在新能源领域发力,从大众到丰田再到日产,全都在先后推出自己的智能电动化产品,这场反攻不可谓不激烈。
纪念3000万辆,不只是怀旧,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站在这个起点上,一汽-大众确实有了新方向。总经理陈彬提到,从商品规划到技术创新,再到运营升级,一汽-大众的目标是全面转型。在新能源赛道上,他们计划5年内推出20款新商品,同时加速智能技术的研发。更重要的是,还要协同奥迪、全民化的捷达等品牌完成高质量出海,从国内到国际,让中国造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能打响名号。
未来,无论是合资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大家终归要站在同一条电动车赛道上竞争。鹿死谁手?真不好说。只就现在来中外合作的“好事”,真是唱衰不得,“唱好”才是未来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