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魔幻的事情?
你公司的保洁阿姨,工资卡却是隔壁老王的公司发的;你食堂的大师傅,编制居然挂在对门小李的厂里。
听着是不是像B级片里的迷惑设定?但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这种听起来像是草台班子搭错了台的奇葩操作,不仅存在,还堂而皇之地运行了二十多年。
最近,广汽集团发了个公告,说要花11.72个亿,让旗下的广汽本田去收购一家叫“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的50%股权。
你看这名字,东风本田发动机。
正常人的第一反应,这不就是东风本田的心脏车间么?给东风本田CR-V、思域这些车造发动机的嘛。
广汽本田跑去收购竞争对手的核心资产,这是上演了一出现实版《无间道》,还是本田内部的两位太子哥终于要为了家产打起来了?
然而现实永远比戏剧更骨感。
这家名字里带着“东风”的公司,注册地却在广州黄埔,广汽本田的大本营。而且它生产出来的发动机,90%以上都塞进了广汽本田的雅阁、奥德赛的引擎盖下面。
东风的名字。广州的地。广汽的饭碗。
魔幻不?
这特么比漫威的多元宇宙还多元。
这事儿得把时钟拨回到上世纪末,那个合资车企遍地开花的拓荒年代。1998年,本田揣着技术和钞票来到中国,想找两个合作伙伴,一个在南,一个在北,玩一手制衡。于是就有了广州的广汽本田和武汉的东风本田。
当时为了快速把项目跑起来,大家搞了个骚操作,叫“一个项目、两家公司”。广汽本田负责造车壳子和总装,发动机这种核心中的核心,则由一个新成立的合资公司——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来负责。
这家发动机公司,股权结构也很有意思,东风集团占50%,本田系占50%。看起来像是东风和本田的孩子。但它的物理位置和服务对象,却又是广汽本田。
这就好比,你和老王合伙开了家包子铺,结果专门给你家擀包子皮的师傅,却是老王家亲戚,工资还得从老王那里走一道账。
早期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在闷声发大财,这种“历史遗留问题”没人当回事儿。车不愁卖,利润大把,供应链多绕一个弯算什么?无非是左口袋进右口袋,反正肉都烂在锅里。这种模式甚至可以被美化为一种“兄弟企业协同发展”的佳话。
但现在,时代变了。
新能源的车轮子,已经快要碾到所有燃油车厂的脸上了。
整个汽车行业卷得像个麻花,价格战从年头打到年尾,连CEO都得亲自下场直播带货,差的就是没喊“家人们谁懂啊”。
这时候,任何一点成本的浪费,任何一丝效率的低下,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过去那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默契,现在变成了“我必须比你活得更好”的贴身肉搏。商战的本质,就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广汽本田回过头来一看,自己家后厨里,居然还站着一个隔壁老王家的亲戚,这叫什么事儿?
采购流程要多走一道,管理沟通要多跨一个山头,财务结算要多绕一个圈。这都是成本,都是内耗。
所以,这次广-汽-本-田花11.72亿收购,本质上就不是什么商业扩张,而是一场迟到了二十多年的“家庭内部资产梳理”。
说白了,就是把历史遗留的糊涂账给算清楚了,把那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孩子”的户口,彻底迁到自己家来。
我们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来扒一下各方的真实算盘。
对【广汽本田】来说,这是花钱买省心,花钱买效率。
收购过来,东本发动机变成全资子公司,从“远房亲戚”变成“亲儿子”。人事、财务、生产计划全部垂直管理,指令下达一步到位。想让它三更生产缸盖,绝不敢五更去打磨活塞。供应链的稳定性、自主性瞬间拉满。
更重要的是降本。内部采购取代外部关联交易,中间环节的利润损耗直接被砍掉。这就像你以前一直点外卖,现在直接把厨子请回了家,省下的不仅是配送费,还有平台抽成。在如今这个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的市场里,这点成本优势,就是你比对手多一条命的底气。
对于【东风集团】来说,这是甩掉一个“甜蜜的包袱”。
虽然这家发动机公司过去也给东风贡献利润,但毕竟主业是服务“友商”。自己的亲儿子东风本田嗷嗷待哺,自己旗下的岚图、猛士这些新能源品牌更是烧钱大户。守着一个给别人做嫁衣的资产,心里总归有点别扭。
现在广汽愿意出真金白银接盘,11.72亿现金落袋为安,既能优化自己的资产结构,又能把资源和精力更集中地投向自己的主航道,尤其是新能源转型。何乐而不为?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对于【本田技研】这个大家长来说,它乐见其成。
手心手背都是肉,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都是亲儿子。现在这个操作,相当于把南边这个儿子的后勤给理顺了,让他能心无旁骛地去前线打仗。这能增强本田在华南市场的整体战斗力。一个结构更清晰、运营更高效的合资公司,显然更符合本田的长期利益。
至于【用户】,也就是我们这些潜在的买车人。
短期内,别指望雅阁、奥德赛能因为这个收购便宜一两万。企业内部的成本优化,传导到消费者终端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永远不会直接体现为降价。但是,一个更健康的供应链体系,意味着更稳定的品控和更快的响应速度。从长远看,这终归是好事。
所以你看,这笔交易,看似是一次简单的股权转让,实际上是广汽、东风、本田三方在当前惨烈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的一次“利益最大化”的默契操作。
它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创新,更像是一次“公司层面的断舍离”。
把过去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看起来能用但用起来别扭的东西,彻底清理掉。这背后,是一种深刻的焦虑。
这份焦虑在于,即便强如本田,面对新能源的浪潮,也必须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发动机是本田的骄傲,是它的“信仰图腾”。这次收购,名义上是为了“夯实混动领域和燃油车的事业基盘”,听起来像是在巩固优势。
但你品,你细品。
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提“夯实燃油车基盘”?这本身就是一种防御姿态。真正的潜台词是:我知道电车很猛,但我燃油和混动的基本盘还不能丢,我得先想办法让这部分业务活得更久、更舒服一点,给我争取更多转身的时间。
在新能源车企都在卷智驾、卷大模型、卷800V高压平台的时候,老牌合资车企还在回头“拧螺丝”,优化一个二十多年前的生产关系。
省钱。省心。省得扯皮。
这重要吗?
在今天这个车企卷到连工程师都要下场直播带货的年代,你说重不重要?
这次收购,就是广汽本田在为即将到来的、更残酷的淘汰赛做准备。它不是在进攻,而是在扎马步,把下盘扎得更稳一点,好在对手一脚踹过来的时候,自己不至于第一个倒下。
对于那些曾经靠着一个发动机技术就能躺着赚钱的巨头们来说,过去那种“瞎积薄发”的好日子,是真的到头了。现在,必须进入“快种快收”的战斗模式,任何一点历史包袱,都可能成为未来的催命符。
广汽本田这十几亿,买的不是未来,买的是一个更靠谱的现在。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