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汽车牌照的事儿,简直就是一场魔幻现实主义大戏。
几百万双眼睛,巴巴儿地盯着那几个凤毛麟角的指标,中签率比彗星撞地球还低。
可另一边,京城老爷们儿却油盐不进,死活不肯给汽油车“松绑”,定向增发燃油指标?
想都别想,没门儿!
这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你也许会嘀咕,莫不是北京跟汽油车八字不合?
其实吧,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粗暴。
明面上看,这是个交通堵塞的问题,但要是深挖几铲子,嘿,牵扯到大气污染、产业迭代,甚至还沾点儿均贫富的意味在里头。
先撂大气污染这茬儿。
北京的空气质量,这几年确乎是拨云见日,可这并不代表就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机动车尾气依旧是污染的罪魁祸首,汽油车更是“毒气弹”。
数据砸脸,汽油车排放的PM2.5,那是电动车的几倍。
北京要是闸门大开,猛增汽油车指标,那之前的一番苦心孤诣,怕是要付诸东流,竹篮打水一场空。
再掰扯掰扯产业这块儿。
新能源汽车,这可是国之重器,战略高地。
北京不给汽油车指标开绿灯,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给新能源汽车当“护花使者”。
你想啊,牌照就那么些,汽油车占坑了,新能源车吃啥?
政策扶持,才能让新能源汽车产业枝繁叶茂,带动上下游产业,譬如充电桩、电池回收啥的,这可都是金山银山,几百亿的市场啊。
不过,牢骚也来了,有人会嚷嚷,我就是心水汽油车,凭嘛剥夺我的权利?
这涉及到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而且,现在电动车充电不甚便利,续航也让人提心吊胆。
这些都是摆在眼前,无法回避的现实梗阻。
所以啊,北京这招儿,也并非毫无争议。
有人拍案而起,说应该给汽油车留条裤衩,比如搞个“油电互换”的机制,让汽油车指标也能换购电动车。
也有人振臂高呼,应该快马加鞭搞充电桩建设,解除电动车的后顾之忧。
说白了,这就是个“僧多粥少”的难题。
指标就这么点儿,怎么分才能让各方都眉开眼笑,心满意足?
这谈何容易。
要是增发汽油车指标,那搞不好就被腰缠万贯的土豪们鲸吞蚕食了,加剧社会不平等。
毕竟,汽油车牌照那是硬通货,说不定还会滋生寻租腐败的猫腻。
京城政策操盘手们,显然也门儿清这些道道。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监管成本更低,社会效益更高的分配模式。
所以,新能源指标搞了个积分制,家里人丁兴旺,摇号年头长的,中签的几率就水涨船高。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照了刚需人群。
当然,这也不是说北京就彻底跟汽油车划清界限了。
现在还有“油改电”兼容机制,允许汽油车指标改买电动车。
可反过来,电标想回炉重炼成油标,那是万万不能的,此路不通!
这么看来,北京不增发汽油车指标,说穿了,是在环境承载力、产业升级、社会公平这几座大山之间走钢丝,力求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短期来看,无车一族可以试试新能源积分制,碰碰运气,增加中签的几率。
放眼长远,汽油车日薄西山,退出历史舞台,恐怕已是板上钉钉,大势所趋。
但话又说回来,光靠一纸政令,远远不够。
北京要真正实现“控总量、调结构、促转型”的终极目标,还得在配套设施上精益求精,狠下功夫。
比如,织密织牢充电网络,让电动车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快捷;探索“碳积分”交易,鼓励绿色低碳出行;优化公共交通系统,让大家出门更舒坦,更便捷。
北京市那五百万辆汽油车的惊人数字,犹如一把匕首,直指问题的要害。
与坊间流传的观点相左,实情是,并非人人都对电动车嗤之以鼻,而是觉得充电不便,价格高企,囊中羞涩。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消费者观念守旧,不思进取”时,是否忽略了充电桩匮乏,车辆售价高不可攀等被忽视的客观制约?
总而言之,北京的汽车指标政策,好比一局纵横捭阖的棋局。
每一步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深远。
未来,这盘棋将如何演绎,着实令人翘首以盼。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北京的蓝天,需要大家戮力同心,共同守护。
至于汽油车,也许真的到了挥手作别,各奔东西的时候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