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动力电池出海,最近这一波中国企业“杀进欧洲”,怎么看怎么感觉跟“闯关东”似的,谁能想到以前咱家伙子还在国内厮杀为订单发愁,转眼间慕尼黑车展上一亮相,全场的目光就给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这些中国厂商锁死了。
说真的,有时候我都忍不住琢磨一句,奔驰宝马奥迪(BBA)这些欧洲老牌大佬,真会心甘情愿用上中国造的电池吗?咱们以前总觉得,欧洲自有他们那一套工业骄傲,怎么可能让中国电池“乱入”,可眼下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因为你翻开现在欧洲汽车供应链,不看还好,一看真是惊着,密密麻麻竟然全是中国电芯工厂的名头。
可别说我小题大做,就在德国本土,宁德时代的超级工厂都已经顺利投产,这意思明晃晃——产品、技术、资金,全都就地转化,厂家贴脸服务客户,根本不用远水解近渴。
你说宝马、Stellantis、大众这些企业,原本手握欧洲豪车王牌,现在还不得“抱紧”中国动力电池的大腿?更何况,哪家电池厂商现在不想跟巨头捆绑?过去流行广撒网、铺人马,现在讲究“盯大客户、深扎根”,稳字当头比啥都强,是不是这么个理?
匈牙利项目动辄几十亿欧元的投资,西班牙还没正式量产就已经排满单子,人家投资方都开始掐指算着明年利润怎么攒,你瞅瞅这阵仗,欧洲工厂的订单不香吗?只要能贴近供应链,你当比亚迪那些品牌在德国、匈牙利、葡萄牙高兴不?
有意思的是,国内那一套“老带新”、新能源转型全给复制出去了。
比如说亿纬锂能,深耕电池圈子这么多年,搞大客户供货就像打怪升级,工厂直接摆在宝马家门口,物流效率一级棒,成本垂直下降,堪称教科书级选址。
省去海运,不用折腾报关,单是这点账怎么算都合适。
其实背后道理挺朴素,有单子才有动力、盯大客户才有安全感,这也是中国电池品牌现在拼命出海的底气来源。
别以为只要有钱砸、有工厂盖就万事大吉,真相可比咱想象的复杂。
打个比方,你去德国建厂,全流程批准流程长得惊人,环保要求样样得过关,光一张许可证等个把年,企业家都快等出白头发了。
再加上匈牙利、西班牙这些地方工人工资动辄三四千欧元一月,这薪资水平能不让人瞪大眼?按国海证券算法,一条GWh生产线海外成本是国内的三倍,这听着就让人肝颤。
更别提那啥,德国工厂环保条款一个比一个狠,葡萄牙还要零碳达标,工人每周干三十五小时,说实话,国内同类工厂都得拉着加班干,外头这效率实在有些“佛系”。
所有中国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几乎都踩在了海外布局的节奏点上。
国轩高科借大众这面大旗,在德国落脚;远景动力拥抱日产,拓展整个日本市场,看着像“抱大腿”,实则是双赢,不仅开拓了市场,也捎带把技术本土化难题给化解大半。
说实话,过去中国动力电池圈总有点自卑,海外跑一圈回来,不是被政策卡脖子,就是被卖方挑剔技术。
可现在厂商都玩起了投资并建厂双管齐下,数据就跟坐火箭一样,超13个国家布局落子,全球400GWh规划产能摆在那,你还觉得咱们没本事“逆风翻盘”?
况且这些企业并非只是“产品出海”,连服务、研发、回收业务都稳稳铺在欧洲,根本不怕车企挑刺。
这一波,只能说中国电池真的卷出了新高度。
不过,别光盯着热闹,真要走出去,麻烦比你想的还多。
像德国厂子投资74亿欧元,时间成本、管理难度、人情世故没一样能省心。
没有本地团队,很多时候连开个发票都能踩坑;审批流程慢得让人怀疑人生,一年推不下一个小项目。
有的工厂磷酸铁锂正面临新技术窗口期——固态电池可能2027年一上台,建好的产线说不定一夜之间就被行业淘汰一半。
说白了,就是你搞得早不算赢,走弯路踩雷那才叫惨。
不仅如此,本地工人“契约精神”拉满,说下班就是下班,机器多转一小时都不乐意,这种劳动力效率和国内“卷王”有天壤之别。
有家中国企业在德国,因为水处理达不到欧洲环保指标,直接被要求减产三成,这事搁国内估计都难想象,海外你就得认栽。
再说供应链,国内一条龙上下游全包,海外呢?很多原材料本土都得现找,机械设备进口受限,物流成本一个比一个高。
有人说那干脆用自家设备拼装吧,现实是税务、政策、文化、资源,这一串组合拳能让最强高管都头大发麻。
不信你看看,宁德时代匈牙利那边就得靠本地采购部分设备降税,不然光靠进口,利润得缩掉一半。
再有,那些欧洲车企可不是铁板一块,该摇摆的时候绝不含糊。
前阵子大众下调电动车销量,产能利用率“唰”就下来,谁能想到投资巨额的新厂,才一年半载产能就得压到六成?
宝马推迟电动车型上市计划,亿纬锂能那边还得同步调整生产安排,力量再大也架不住“东风不来”。
不过,要说中国厂商真就束手无策?还不至于。
柔性生产线、储能“兜底”方案早都安排上,减少阵痛风险。
甚至有人感叹,这帮中国企业真是实战选手,把国内激烈竞争的经验全级联到海外。
一有新风吹变,战略收缩得快,替补方案灵活,短时间内就能调整战线。
要真说哪点最牛,那就是企业心态:事在人为,只要肯“卷”,问题总能一点点搞定。
一路看下来,要问中国动力电池出海到底行不行,咱们最该佩服的其实不是技术多硬、资本多强,而是这些企业骨子里那点“狠劲与耐心”。
砸大钱忍得住,亏几轮也顶得住,政策、产能、研发、服务全线跟进,哪家不是“小马过河”、边干边学再磨合。
欧洲市场门槛确实高,那又怎样?就有人敢按部就班、磨着性子啃下来。
更何况当地政府看这阵势都开始给好处,税收减免、产业用地,支持力度比想象中要大得多,换谁不想把厂往欧洲搬?
而且,这还带动了中国车厂在欧洲建厂配套,什么比亚迪、蔚来,大家都跟着去了,一体化发展,电池企业和车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了海外供应链的大团圆。
不得不说,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风光,而是被压力和机遇一起推着跑的结果。
现在看,曾经那些“被技术歧视”“被门槛阻挠”的劣势,通通在新局势下被慢慢逆转。
未来只要磷酸铁锂降点价、固态电池再突破,欧洲新能源的主角就极有可能从供应链最底层升到舞台正中央。
说到底,这一切不是偶然。
每次看到中国动力电池厂商海外工地开工时,当地政府高官亲自来剪彩,有没有一点自豪感?
这说明,中国技术、中国品牌早就不是十年前的“小透明”了。
咱们一路卷、一直拼,才有了现在的主动权。
讲真,BBA们用上中国电池那是“能力以外”的选择吗?其实是产业趋势,是市场驱动,放谁都挡不住。
未来几年,这样的故事还会不断上演,只要别按部就班地死守老路,不停地创新、适应、升级,中国动力电池有机会、有能力把世界新能源产业的权杖真正握在自己手里。
现在问题抛给大家:中国动力电池欧洲建厂、BBA用上咱家产品这事,你觉得只是阶段性“现象”,还是行业格局注定的“新常态”?
你站哪一边,说说呗。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