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新能源汽车圈的争议不少,但有一个现象,真是一看就让人惊了。就是——有些车企,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比如某些造车新势力,2022年整年销量冲得挺猛,年报一出,却亏了七八十亿。2023上半年,销量又翻了个倍,亏损却好像也跟着翻倍。甚至有几家公司,单车亏损能到10万以上。这还不包括那些连销量都冲不上去的,亏个百亿简直见怪不怪。
是不是觉得挺离谱?按理说,车卖得多不就该赚得多?为啥这些企业反而亏得这么狠?能活到现在,靠的到底是什么?
别急,我们一步步拆开看。
先说毛利率。毛利率这个词听着玄乎,其实就是每卖一辆车扣掉直接成本还能剩多少钱。一般来说,传统车企的毛利率大概在10%到20%之间,豪华品牌会更高点,比如奔驰宝马,能到30%以上。再看新能源汽车的几家头部玩家,情况就复杂了:比亚迪靠规模效应,毛利率稳定在17%-20%之间;特斯拉技术领先,能拉到25%-30%;但一些造车新势力,毛利率连正都没上去,常年是负值。比如某家品牌,2023上半年车卖得挺热闹,毛利率却是负10%。
负毛利率意味着啥?简单说就是车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你要是一天卖10辆,亏10万,靠融资还能撑一会儿。但你一个月卖了1万台,每台还亏一两万,这窟窿简直越补越大。
那为什么亏?直观上看,很多人会觉得是车便宜、成本高,卖一辆亏一辆。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深入拆开数据看,有几个核心点:
第一,研发费用。新能源车企的研发投入普遍高,而且非常高。尤其是那些新势力,年年喊“技术领先”,但领先不是白来的。车企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传统车企可能在5%-7%,但新势力能到15%-20%,甚至更高。有企业2022年营收80亿,研发直接砸了18亿。比亚迪虽然已经规模化了,研发费用也不低,2022年的研发支出接近200亿。特斯拉更夸张,过去10年砸了百亿美元研发自动驾驶、动力电池、芯片。研发这种事,短期内是看不到回报的,但不投又肯定不行,尤其在新能源市场拼技术的时候。
第二,销售费用。这个也挺吓人。传统车企的销售渠道,4S店系统搭得比较成熟,成本摊得也比较均衡。但新势力大多选择直营模式,开体验店、建直销网络,前期投入特别高,加上营销推广也烧钱,单台车的销售成本很可能高过传统车企两三倍。有家造车新势力2023一季度的销售费用就接近10亿,而当季的总营收才20多亿,等于赚多少全砸回营销里了。
再聊聊账期问题。这点可能不太好懂,但也是车企亏损“看起来吓人”的一个原因。简单讲,车企造车卖车的资金流动是有时间差的。尤其是新能源行业,供应链、政府补贴、消费者尾款这些钱都不是立马到账的,而整车又得先花钱造出来。账期长了,账面一看,钱是少,但实际没那么惨。很多时候,是“赚的钱在路上”。
当然,这也不是说这些企业没问题。亏损归亏损,有的亏得很有章法,比如砸钱搞技术、扩产能、抢市场,这属于战略性亏损;但有的企业是真的烧钱大手大脚,做不到盈亏平衡,最后资金链断了就凉了。这里面差别很大。
拿特斯拉来说,早些年亏得也不少,但人家亏的是研发,是效率提升,是未来的市场。等到技术成熟、规模上去了,硬是把毛利率拉到30%+,成为全球新能源的盈利标杆。再看某些新势力,现在还在靠融资续命,如果融资断了,可能就很危险。
还有比亚迪,它是成本控制的典范。零部件自产率高,规模效应拉满,研发也看得很准。不管是刀片电池还是e平台,都拉低了整车成本。所以哪怕车定价不高,利润还是能稳住。反观一些新势力,一边高成本造车,一边打价格战,成本控不下来,长期来看压力会非常大。
再拉远一点看,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也没那么轻松。虽然财务报表好看,但他们的新能源板块普遍是亏损的,只是用燃油车补贴了新能源而已。这说明,不管新势力还是老车企,新能源这个赛道确实很难赚快钱,甚至不亏已经算赢。
说到底,造车是个重资产的活,短期看现金流,长期看技术储备和成本控制。那些看着吓人的亏损数字,不能只看表面,还得拆开看是哪种亏法。好的亏,是为未来赚钱的亏;坏的亏,是“没活路”的亏。
最后要说,这个行业还在跑马圈地阶段,看起来乱七八糟,但其实很多动作都有章法。关键是企业能不能活到最后。做好车、撑住账面、熬过周期,活下来的才有资格分蛋糕。
所以,亏得多并不一定是错的。但走错方向,可能就真的回不了头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