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门把手被查,国产车还抄吗?17.4万辆涉事!

最近几年,咱们身边开新能源车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现在很多新出的电动车,车门上都光溜溜的,找不到以前那种凸出来的门把手了。

你得拿着钥匙走近,那个门把手才会“嗖”地一下自己弹出来,或者你得用手指头按一下门板上的某个位置,它才会像个小跷跷板一样翘起来让你拉。

这种设计,行话叫“隐藏式门把手”,看着确实挺高级,挺有未来感的,好像科幻电影里的飞船一样。

特斯拉门把手被查,国产车还抄吗?17.4万辆涉事!-有驾

可就在大家伙儿都觉得这是潮流,是科技进步的象征时,一个大新闻从美国传了过来,给这股风潮泼了一盆不小的冷水。

作为这股潮流的引领者,特斯拉因为这个小小的门把手,摊上事儿了,足足有17.4万辆车正在被美国官方机构调查,原因就是这看着高级的门把手,关键时刻可能会“罢工”,让你进不去也出不来。

这下问题就来了,咱们国内这么多车企都跟着学了这个设计,这作业是不是抄错了?

咱们先得说说,这个隐藏式门把手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要论源头,那还得是特斯拉。

当初特斯拉的车一亮相,那光滑的车身侧面,确实让很多人眼前一亮。

官方给出的解释听起来特别有道理,说是为了降低风阻。

您想啊,车在高速开的时候,空气会产生阻力,车身上凸出来的东西越少,车身线条越流畅,风的阻力就越小。

阻力小了,车子跑起来就更省电,续航里程就能多一点,而且高速行驶时的风噪声也能小一些。

这个说法听起来很科学,很有说服力。

但咱们老百姓心里也得盘算盘算,就为了这四个小小的门把手缩进去,真能省下多少电呢?

特斯拉门把手被查,国产车还抄吗?17.4万辆涉事!-有驾

可能还不如咱们开车时少踩几脚急刹车、少开一会儿空调来得实在。

所以说白了,降低风阻可能只是一部分原因,更多的是为了好看,为了营造一种科技感和高级感。

这就像咱们买手机,全面屏看着就是比带边框的舒服,一个道理。

国内的新能源车企一看,这招好啊,既能让车子看起来更漂亮,又能讲一个关于“空气动力学”的高科技故事,消费者也喜欢,于是大家就纷纷跟进,一时间,隐藏式门把手就成了新能源汽车的“时尚单品”,好像没这个设计就跟不上时代了。

可是,任何新事物都有两面性。

这种依赖电子控制的设计,好看是好看了,但它把一个原本纯粹的机械动作,变成了一个需要通电、需要电机驱动、需要传感器感应的复杂流程。

环节一多,出问题的概率自然也就高了。

这几年,在国内其实也零星发生过一些相关的事件。

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

传统的机械门把手,结构简单,非常可靠,哪怕车子被撞得稀里巴烂,只要车门没变形卡死,救援人员从外面使劲一拉,就能打开车门救人。

可电子门把手就不一样了,如果碰撞导致车辆全车断电,或者控制门把手的电路、电机被撞坏了,那它就可能彻底失灵,变成一块动弹不得的“死铁”。

特斯拉门把手被查,国产车还抄吗?17.4万辆涉事!-有驾

外面的人想拉拉不开,里面的人想推也推不出,这在争分夺秒的救援现场,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很多车企在做碰撞测试宣传的时候,都会特意强调一句“碰撞后门把手可正常弹出”,但这恰恰说明,连他们自己心里都清楚,这地方是个潜在的风险点,需要特别向大家证明才行。

这次特斯拉在美国被调查,可以说是把这个潜在的风险彻底摆到了台面上。

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发布的消息,他们收到了好几份来自特斯拉车主的投诉,说自己车的电子门把手失灵了。

其中一个案例听着就让人后怕:一位车主下车后,车门锁上了,可等他想再开门时,发现门把手怎么都没反应。

要命的是,他的孩子还被单独留在了车后排的儿童座椅上。

眼看着孩子在车里又哭又闹,车里温度还可能升高,这位家长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最极端的方式——砸碎车窗玻璃,才把孩子给救了出来。

这已经不是方不方便的问题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隐患。

经过初步调查,问题的原因可能出在一个大家平时不太注意的地方——车上的12V小电瓶。

咱们的电动车虽然有个巨大的动力电池,但车上的很多电子设备,比如车灯、雨刮器,还有这个电子门把手,都是靠一个和咱们普通燃油车上差不多的12V小电瓶来供电的。

如果这个小电瓶的电压过低,电量不足,那它就没力气去驱动电机把门把手给推出来。

特斯拉门把手被查,国产车还抄吗?17.4万辆涉事!-有驾

这就好比你家的智能门锁,看着挺方便,可要是里面的电池没电了,你拿着钥匙也开不了门,只能干着急。

特斯拉的设计师当然也想到了这种情况,所以在车内设计了一个手动的应急开门装置。

但问题是,这个应急装置被设计得非常隐蔽,藏在车门储物格的底下,一般人不上网查攻略或者看说明书,根本就找不到。

对于一个被困在车内、惊慌失措的小孩来说,让他自己找到并操作这个装置,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就让这个所谓的“安全冗余设计”,在实际紧急情况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特斯拉这次的事件,对咱们国内的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及时的警醒。

它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追求的“科技感”和“未来感”,是否应该以牺牲最基本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代价。

汽车首先是一个交通工具,它的首要任务是安全地把人从A点送到B点,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乘员能够顺利地进出。

任何为了造型上的美观而给这个基本功能增加不确定性的设计,都值得我们三思。

据说,国内的相关监管部门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未来可能会出台新的标准,要求这类门把手必须留出足够的物理备份,并且要让应急开启方式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这可以说是一种“亡羊补牢”,也是行业在快速发展中不断修正、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

我们学习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没有错,但在学习的同时,更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优化,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盲目地照搬照抄。

毕竟,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一个能在任何时候都稳稳当当打开的车门,远比一个看起来很酷但偶尔会“耍脾气”的门把手,要来得更安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