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叩关50%,格局重塑进入深水区——2025年9月及1-9月汽车行业销量综述

2025年“金九”旺季,中国车市在80余款新车密集投放的市场热潮中,交出了一份结构优化与格局重构并存的成绩单。政策规范下价格“反内卷”成效初显,新能源渗透率逼近历史性临界点,自主阵营多点突破与合资品牌艰难转型形成鲜明对比,海外市场则成为企业增长的核心增量场。透过9月单月及1-9月累计销量数据可以清晰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已从规模扩张的“上半场”全面迈入质量竞争与全球布局的“下半场”,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

总量稳增与结构跃迁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市场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稳健增长,同时完成了历史性的结构升级。从主流集团表现可见一斑:上汽集团9月以44万辆的销量重归行业第一,比亚迪、一汽、奇瑞等头部集团均实现规模突破,前九大集团单月销量均保持正增长态势。这种增长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由新能源主导、出口拉动的高质量增长,市场内部的结构性分化已成为最显著的发展特征。

市场分层现象在细分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乘用车市场作为绝对主力持续走强,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市场预计达215万辆,环比增长6.5%,同比增长2%,新品交付与政策托底共同支撑了终端需求。新能源与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博弈进入决胜阶段,前8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已达808.8万辆,渗透率升至48%,乘联会预测9月渗透率将创历史新高,中汽协预计2025年全年渗透率有望突破50%。这一比例的突破不仅是数字意义上的跨越,更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正式迈入新能源主导的新时代。

出口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成为行业增长的“第二曲线”。头部企业纷纷加速全球化布局,比亚迪9月乘用车及皮卡海外销售70851辆,同比激增107%,1-9月累计出口突破70万辆;奇瑞集团9月出口137624辆,同比增长26.2%,连续5个月出口超10万辆;长城汽车9月海外销量达50269辆,创历史新高。中国汽车已从“产品出口”向“品牌出海”升级,海外市场贡献的销量占比持续提升,成为企业抵御国内市场波动的重要屏障。

政策调控在市场转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此前的直接补贴不同,2025年政策更侧重于规范市场秩序与构建长效机制,在价格“反内卷”、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海外出口服务等领域精准发力。乘联会调研显示,9月终端折扣维持稳定,价格体系趋于理性,这种变化让企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为技术创新与品质升级腾出了空间,行业发展正在回归良性轨道。

新能源渗透率破线,技术路线多元进化

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延续高增长态势,成为重塑市场格局的核心力量,其发展特征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呈现出渗透率破线、技术多元、品牌升级的鲜明特点。

渗透率的跨越式提升成为最核心的行业标志。继前8月渗透率达到48%后,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头部企业新能源业务表现尤为亮眼:吉利汽车9月新能源销量达165201辆,同比增长81%,渗透率升至60.5%,创历史新高;长安汽车新能源销量10.3万辆,同比增长87%,刷新历史纪录;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销售45961辆,同比增长52.55%,同样改写历史。这些数据印证了乘联会“新能源市场再度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的判断,50%渗透率的临界点已近在咫尺。

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发展打破了单一路径依赖,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比亚迪在保持纯电优势的同时,插混车型持续放量,方程豹品牌在钛7新品加持下,9月销量达24121辆,同比暴增344.9%;吉利银河系列采用纯电与增程式技术并行策略,9月单系列销量达120868辆,同比增长131%;奇瑞、长城等企业则在混动、纯电领域均衡布局,满足不同消费场景需求。这种多元进化不仅适应了当前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阶段,更体现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车型结构与价格带的升级彰显了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跃迁。10-30万元主流价格带成为核心战场,比亚迪汉EV以周销7万台的成绩领跑20-32万元区间,吉利银河系列在15-25万元市场站稳脚跟,零跑C11/C01则以高性价比策略巩固12-20万元市场份额。中高端市场突破尤为显著,阿维塔连续7个月销量破万,9月达11028辆,同比环比双增长;智己汽车9月销售11107辆,环比增长81.8%,创品牌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已彻底摆脱“低端代步”的标签,在各价格带与燃油车形成直接竞争。

自主领跑与合资突围的博弈

2025年的品牌竞争格局呈现出“自主强势领跑、新势力分化加剧、合资艰难转型”的鲜明特征,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已转化为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大,市场话语权显著提升。

自主品牌阵营在头部集团的带领下实现全面突破,形成了多强并立的竞争格局。比亚迪虽9月单月销量396270辆,同比小幅下滑5.52%,但1-9月累计销量达3260146辆,同比增长18.64%,海外市场的爆发成为重要支撑。吉利汽车表现最为迅猛,9月销量273125辆,同比增长35%,1-9月累计销量2170189辆,同比增长46%,已达到2024年全年销量水平,新能源业务的爆发成为增长核心引擎。奇瑞集团则以历史最快速度突破年内200万辆大关,1-9月累计销售2007768辆,新能源与出口双轮驱动成效显著。长安、长城、北汽等集团均实现新能源销量的翻倍增长,自主品牌已形成覆盖高、中、低端市场的完整产品矩阵。

造车新势力阵营进入深度分化期,技术实力与产品定位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零跑汽车以5.3万辆的销量领跑新势力,小鹏汽车紧随其后达4.2万辆,小米汽车凭借跨界优势实现月销4万辆以上,三者共同构成新势力第一梯队。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同样表现亮眼:方程豹凭借硬派越野定位实现345%的同比增长,乐道以1732%的增速成为最大黑马,智己、阿维塔等“国家队”新势力则依靠集团资源实现快速突破。但并非所有新势力都能分享市场红利,蔚来9月销量13728辆,同比下滑33%,极氪也出现14%的同比降幅,显示出市场对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正在加速淘汰。

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的压力下艰难前行,市场份额持续承压但仍不乏亮点。一汽-大众9月销量146385辆,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展现出传统优势市场的韧性;一汽丰田1-9月累计销售587011辆,同比增长9.3%,成为合资品牌中的增长标杆。上汽大众1-9月累计销售78.7万辆,虽未公布同比数据,但9月9.13万辆的销量环比仅增长1.4%,显示出转型乏力。合资品牌的新能源产品虽逐步放量,如上汽通用新能源中高端销量环比增长31%,但相较于自主品牌动辄80%以上的增速,差距依然明显,如何将燃油车时代的品牌积淀转化为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成为合资品牌亟待解决的课题。

细分市场的冠军争夺战

车型层面的竞争已进入“精准卡位”的新阶段,各细分市场的冠军归属不仅决定着企业的短期销量,更反映出市场需求的演变趋势。从9月销量表现来看,主流价格带、家庭用户需求、智能科技配置成为决定车型成败的三大关键因素。

20-30万元价格带成为竞争最激烈的“红海市场”,比亚迪汉EV以周销7万台的绝对优势领跑,其刀片电池技术与700+公里续航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成为该区间的“现象级”产品。特斯拉Model Y凭借品牌溢价与智能驾驶技术稳居第二,周销量达1.5万台,与汉EV的差距正在拉大。吉利银河E8/L7系列以1.4万台的周销量跻身前三,展现出自主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的突破能力。这一区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参数比拼”升级为“综合价值竞争”,续航、智能、设计、服务的综合表现成为消费者决策的核心依据。

10-20万元主流家用市场呈现“性价比为王”的特征,五菱星光与零跑系列成为最大赢家。五菱星光以周销1.8万台的成绩领跑10万元级市场,610公里续航与快速充电技术精准击中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而上汽通用五菱9月新能源销量首破10万大关,达100593辆,印证了其在入门级市场的统治力。零跑C11/C01以1.3万台的周销量紧随其后,全域自研技术与12-20万元的价格定位形成差异化优势,成为性价比路线的典型代表。

30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成为“技术标杆”的竞技场,华为、小鹏等科技企业的深度赋能成为关键变量。问界M5/M8系列凭借华为ADS 3.0智能驾驶系统,以0.86万台的周销量占据优势,享界S9T上市13天大定便突破15000辆,展现出技术赋能的强大号召力。小鹏G6/X9依托全域800V高压平台与XNGP 4.0辅助驾驶系统,与理想L7/L9并列周销0.81万台,前者主打科技先锋定位,后者则以增程式技术聚焦家庭用户,形成了不同的细分市场打法。中高端市场的竞争证明,智能科技已成为与动力性能同等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硬派越野与旅行车等细分市场的崛起成为新的增长点。比亚迪方程豹品牌的爆发式增长,背后是硬派越野市场的快速扩容,而海豹06 DM-i旅行版的推出,则标志着企业开始布局个性化细分市场。北京越野9月销量达15277辆,同比增长52%,进一步印证了个性化需求的增长潜力。这种细分市场的扩容,显示出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从“大众化”向“个性化”“多元化”转型,消费者需求的分层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机会。

从产品出口到品牌落地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的全球化进程进入“快车道”,海外市场不再是国内市场的补充,而是成为企业核心的增长引擎,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品牌落地”的战略进阶。

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与结构升级成为最显著特征。比亚迪1-9月乘用车及皮卡海外累计销售701579辆,9月单月出口70851辆,同比增长107%,并在欧洲正式上市海豹06 DM-i及旅行版,在马来西亚推出秦L EV,完成对主流海外市场的精准布局。奇瑞集团9月出口137624辆,占当月总销量的49.1%,接近半数的销量来自海外,已形成稳定的海外销售体系。长城汽车则通过坦克300登陆阿根廷、哈弗H9进入乌兹别克斯坦等举措,完善了在拉美、中亚市场的布局,9月海外销量创新高。出口产品结构也在持续升级,新能源汽车成为出口主力,比亚迪、吉利等企业的中高端车型在海外市场获得认可,改变了中国汽车“低端出口”的传统印象。

本土化运营能力的提升成为全球化成功的关键。中国企业已从单纯的产品贸易转向海外建厂、本地化研发、供应链构建的全链条运营。比亚迪在泰国、巴西等地的工厂陆续投产,实现了“本地生产、本地销售”;奇瑞在俄罗斯、巴西建立了完善的生产基地与销售网络,本地化率持续提升。这种本土化布局不仅降低了关税与物流成本,更能快速响应当地市场需求,提升品牌认可度。

海外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从与发展中国家品牌竞争转向与全球巨头直接抗衡。在欧洲市场,比亚迪海豹系列与特斯拉、大众等品牌展开正面竞争;在东南亚市场,吉利、长城与日系品牌争夺市场份额。这种竞争倒逼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品质控制、品牌营销等方面持续升级,加速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构。

转型进入深水区

透过2025年9月及1-9月的销量数据,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已然清晰,但在转型深水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把握趋势、应对挑战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发展趋势来看,三大方向已逐渐明确。一是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后,市场将进入“全电化”新阶段,纯电与插混的技术路线将长期并存,企业需要根据不同市场需求精准布局;二是智能网联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迭代速度将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科技企业与车企的深度合作将成为主流模式;三是全球化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海外市场的本土化运营与品牌建设将成为企业增长的关键变量。

在机遇背后,行业也面临着三重核心挑战。首先是技术迭代的压力,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算法的研发需要持续的高额投入,如何平衡研发成本与市场售价成为企业的难题;其次是全球化中的贸易壁垒风险,部分国家和地区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与市场准入规则,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形成制约;最后是产能过剩与库存压力,在新能源产能快速扩张的背景下,部分企业已出现库存高企的问题,市场分化可能进一步加剧。

对于企业而言,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技术核心力、品牌影响力、全球运营力”三位一体的竞争体系。在技术层面,需聚焦电池、芯片、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壁垒;在品牌层面,要摆脱“价格战”思维,通过产品升级与服务优化提升品牌溢价;在全球运营层面,需深化本土化布局,构建适应不同市场的供应链与销售体系。

2025年9月及前三季度的汽车销量数据,勾勒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清晰轨迹:新能源主导的市场结构已基本成型,自主品牌的领跑地位持续巩固,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从渗透率叩关50%的历史性跨越,到自主品牌在各价格带的全面突破,再到海外市场的规模化扩张,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完成从“大国”到“强国”的质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行业的竞争逻辑已从“规模取胜”转向“价值为王”,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与全球化运营将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随着更多企业完成从“制造”到“创造”的升级,中国有望在全球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导地位,真正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叩关50%,格局重塑进入深水区——2025年9月及1-9月汽车行业销量综述-有驾

--------------------

不保证以上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

科记汇,资深财经媒体人创办,财经报道先锋,年阅读观看量数亿。关注研究重大财经动态、企业家精神、商业文明发展历程,报道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创业公司关键发展节点。内容同步数十家网络平台。欢迎提供报道线索和采访机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