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灯新美学:上汽设计专利背后的光影革命
夜色中驶过街角。一抹红光划破黑暗。不是警示。是宣言。上汽集团再度以设计之名,点亮汽车美学的边界——2025年8月26日,全新“汽车尾灯”外观设计专利正式授权(专利号CN202430747735.5)。这已是今年第285项专利加冕。但数字背后。藏着更深的信号。
一束光的进化论
尾灯早已超越功能本身。
从照明工具到品牌符号。上汽的专利摘要揭示核心:设计要点在于形状。立体图1勾勒的曲线。不仅是美学语言。更是技术宣言。三个月前,另一项车灯专利已埋下伏笔——通过单组光源实现分层发光,能耗降低30%。光影魔术正在发生。
而量产车上。荣威M7 DMH的3D悬浮贯穿尾灯如星河倾泻。由劳斯莱斯设计师约瑟夫·卡班操刀。MG ES5的矢量光轨尾灯。则与分体式前灯遥相呼应。构成完整的视觉叙事。形状?不。这是流动的雕塑。
设计困境中的破局者
专利数量下滑26.74%。研发投入缩减至176.5亿元。冰冷数据引发质疑:上汽的创造力在褪色?
答案藏在细节里。
当行业追逐屏幕尺寸与算力参数。上汽选择深耕基础设计——车灯专利从“功能实现”转向“情感表达”。2023年申请的导光组件技术,让单束光线折射出警示与优雅双重性格。今年新专利更彻底:仅凭形状革新重塑视觉认知。
减法。亦是战略。
尾灯里的中国范式
贯穿式设计绝非上汽独创。但东方美学正给出新解。
荣威M7的“威仪前脸”配“呼吸光语LOGO灯”。刚柔相济。MG ES5的尾灯线条。从腰线自然延展。如书法收笔的顿挫。2730mm轴距的车身。灯带竟成为比例分割的黄金标尺。
更值得玩味的是实用性哲学——专利文件反复强调“装饰性”与“警示性”的共生。这恰呼应中国道路场景:浓雾中的穿透力。拥堵时的辨识度。霓虹下的存在感。一盏灯。承载千重需求。
专利暗战与未来之光
全球车企的灯光军备竞赛早已白热化。
上汽的回应?用8870项专利构建技术护城河。车灯专利只是冰山一角。硬件参数自适应技术让驻车系统终身学习。续驶里程算法精准至每度电的效能。没有这些。再美的灯也只是躯壳。
而新授权专利的“形状突破”。暗示更大胆的可能——可变形灯体?互动式光语?毕竟。当尾灯能呼吸(荣威M7已实现)。还有什么不能颠覆?
专利证书是终点吗?不。是路标。
研发投入的微降。专利数量的波动。或许只是战术调整。当176亿资金流向关键技术。当设计从繁复回归本质。上汽在证明:真正的创新。不靠数量堆砌。尾灯闪烁处。我们看到的。是车企对美学的虔诚。更是对功能的敬畏。
下一次。当红色光带掠过夜色。你会知道:那道光。有名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