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简单的“车好不好开”的问题。要是十年前,这事能这么聊就算个事儿,但放在如今这个智能化时代,车子早就不仅是代步的工具了,它得够聪明,还得够潮,最好还能让人开着有情感互动,就跟多年的老朋友似的。眼瞅着新能源、智能汽车一个个扎堆冒出来,你觉得还有啥能值得咱多看几眼的?但最近央视《对话》栏目里,有一个新品牌把目光锁住了,它叫——启境。
先说名字吧,“启境”,两个字听着不简单,是有点科技画风,又带点哲学味儿。说实话,一开始听这个名字,脑袋里满屏幕都是某些智能手机的广告套路,可故事它偏偏有戏。据说两个月前,广汽集团的冯兴亚去拜访华为,任正非直接支招,“品牌名称不能太普通,得新潮一些,更带劲,更有科技感。”怎么说呢,确实很像任大佬的风格。于是“启”来了,寓意是“开启”;“境”亮相了,表明“境界”。两字甭提多有技巧,这背后其实就是广汽和华为想告诉大家:咱得整点儿能代表智能新时代的方向。
但咱也不光看个名字,还得看它到底咋打动你。启境定下的目标,可不只是造一台车,它是奔着打破传统汽车体验天花板去的。冯兴亚在节目里聊,首款产品定档2026年年中。听他描述那车的状态,啥“科技感”“时尚”“运动风”全挂上了,冯兴亚还特别强调了一句,“相信一定能一炮而红!”你听这话,这底气看着够足,可也还能琢磨出点意思,经济形势变了,新能源汽车市场越滚越热,外头强手不少,想真红得有啥新招呗?
广汽和华为这次弄车,确实是花了不少心思。这台“大家伙”从设计到定型,光是外形设计就凑了近百人团队,连华为米兰美学研究所的专家也跑过来帮忙。你说这场景,想象着一屋子人围着草图讨论,挠头挠脑扒拉方案,一遍遍地修改,足足花了8个月、搞了数十轮评审才过关。双方高层齐刷刷点头,“行,这长相算是有型!”你脑补一下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憋着一个“很型”的表情,确实,有点意思,至少这种年轻化的路线,看着明白了。
而车里那些看不见的地方,才是真正下了血本的。启境这车,全系搭载华为的乾崑智能化解决方案,智驾系统配得像是科幻片里的玩意儿,连座舱体验都被华为的智能技术拿捏住了。这才知道,为啥当初两家公司能搞一起,广汽是老牌车企,生产制造硬实力已经很能打;华为吗,玩智能技术更是行业佼佼者,直接成了一家“硬配”“软搭”的组合。
启境的合作模式才是叫人服气的地方。按靳玉志的说法,这次两家公司是真的来了一场“心灵深处”的合作——从产品定义、研发、营销、服务,全程深度参与,建立了标准化的流程体系。过去的传统玩法是,“你产,我技”,隔着一堵墙工序对接,一点点谈判、磨合,浪费不少时间。启境的方式等于说,把两家公司捏成了一个整体:做出来的车,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量产品,而是有华为基因的“智能伙伴”。
冯兴亚话讲得明白,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期。这话其实很多大佬都爱说,但冯兴亚有不同的想法。他觉得双方这次的配合,不光是要推一个牛车出来,更像是给行业立了个标杆:如何通过工业化制造和智能化深度融合,干出圈粉又有料的智能车。这个启境,就是他们交的答卷了。
说到这,咱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就算启境在技术上、定位上,确实拿出了点儿端得上桌面的东西,但市场会买账吗?消费者愿不愿意认?这分锅炒得好不好,车主手里可是有选择权的。2026年,三年后的市场,会是什么样子?启境能否如愿打破壁垒?
答案嘛,现在谁也不能往后稳准预测。有一点能确定的是,启境冒头以来,活力这一块儿没得跑。它代表的不只是两家中国企业的联手创新,还有打破传统、开拓一次全新智能化汽车体验的试探。三年后,如果这个品牌能真如大家期待的那样得到市场的认可,没准儿它真的能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重要拐点之一。至于能不能“一炮而红”,咱也暂且等等,看它怎么用时间诠释这个名字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