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途穷!中国智造逆袭,终结日本工业神话

我脑子里啊,总有个挥之不去的画面。就是上个世纪,谁家要是新买了台索尼的彩电,那家伙,跟过节一样。街坊邻居,老的少的,都得跑过来瞧个新鲜,那眼神里,全是羡慕。那时候的“日本制造”,不得了,感觉就像是另一个次元的东西,闪着金光,我们踮着脚尖都够不着。

就是那种感觉,一种彻底的仰望。丰田的车,本田的摩托,好像全世界都该长那个样。坂本龙一的音乐,你可能不知道他是谁,但那旋律一出来,你就知道,啊,就是这个。还有那些动画片,灌篮高手,龙珠……我们的整个青春,好像都是被这些东西填满的。我记得特别清楚,好多人第一次出国去日本,回来的时候,箱子里必须得有个电饭煲,沉得要死也得扛回来,好像那玩意儿煮出来的米饭真的能发光一样。那是一种近乎信仰的迷恋。

再看看我们自己呢,那会儿的“中国制造”,说实话,自己人提起来腰杆子都挺不直。咱们就像个莽夫,手里就一把大刀,力气是有,意志也够顽强,可对面呢?人家是一身精良的装备,手里的刺刀又快又准,那是整个工业文明堆出来的锋芒。我们就这么拿着大刀,跟人家拼了几十年,这其中的辛酸和血汗,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可人啊,最怕的就是活在过去。好多人脑子里的那个闹钟,好像还停在那个年代,根本没发现,外面的天,早就不是那片天了。

日暮途穷!中国智造逆袭,终结日本工业神话-有驾

都不在一个池子里扑腾了。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汽车。这玩意儿可是日本工业的命根子,皇冠上的明珠。但现在,你随便在哪个城市的街上站一会儿,你看看跑的都是什么车。比亚迪,蔚来,理想……一串串的,全是咱们自己的牌子。以前觉得丰田是座翻不过去的大山,结果呢,当丰田的高管们还在会议室里,一遍遍讨论要不要彻底搞电动化的时候,比亚迪一个月卖的车的数量,已经能让他们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了。

这真不是什么“弯道超车”。咱压根就没在同一条道上跑了。我们是直接把原来的路给炸了,在旁边修了条全新的高速公路。日本人花了半个世纪,把内燃机那点事儿琢磨到了极致,那发动机的声音,那变速箱的平顺,确实是艺术品。他们觉得这把“传家宝刀”能一直用到世界末日。

谁能想到,我们直接掀了桌子:不玩了。

日暮途穷!中国智造逆袭,终结日本工业神话-有驾

我们玩的是电池,是电机,是电控,是车里那块比你家电视还大的屏幕,是自动驾驶,是语音控制。这完全是另一个游戏。日本人就像一个抱着祖传宝剑的武林高手,苦练了一辈子“拔刀术”,结果眼睁睁看着我们开着坦克过来了。你的剑法再精妙,在坦克的炮口面前,除了叹气还能干啥?今年东京的车展,多讽刺啊,全场最亮眼、最吸引人的技术,好多都印着中国供应商的LOGO。

你引以为傲的那个“匠心”,恰恰成了我们反超的“机会”。

这种事,在家电行业里,早就发生过一遍了。以前谁家新房装修,要是配了日立的空调,东芝的冰箱,那绝对是要在亲戚朋友面前好好炫耀一番的。现在呢?你再去电器城看看,最当眼的位置,最好的展台,全都是海尔、美的、格力。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日本师傅”,被挤在小角落里,有时候你都得特意去找才能看到。

我们不光是便宜,关键是,玩法变了。你现在躺在床上,跟手机说句话,全屋的家电就都听你指挥了。空调自己调温度,窗帘自己拉上,扫地机器人开始工作。这种把所有东西连在一起的“生态”,日本人反应太慢了。他们还在纠结于怎么让一个电饭煲的内胆涂层更完美,怎么让一个马桶圈的加热功能更均匀。

日暮途穷!中国智造逆袭,终结日本工业神话-有驾

“匠人精神”当然是好东西,值得尊敬。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它有时候真会变成一种诅咒。它让整个日本的企业文化都变得特别固执,特别保守。一个决策,要从底层开始,一层一层地盖章、审批,等报告交到高层手里,外面的市场早就变了三轮了。我们呢?我们是从互联网行业学来的那套打法,“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先做出来,推向市场,让用户反馈,再马上修改。这场胜利,根本不是一个产品打败另一个产品,而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思维,打败了一种旧的。我们赢在了速度,赢在了规模,更赢在了敢于扔掉昨天、拥抱明天的勇气。

一个是温室里被精心呵护的花朵,一个是泥地里自己滚出来的野草。

你回头去看历史,会发现很多事情早就注定了。日本战后的崛起,那个所谓的经济奇迹,其实是在一个巨大的温室里完成的。为了在亚洲对抗中苏,美国几乎是手把手地把资本、技术、市场喂给了日本。可以说,日本的辉煌,是美国人精心设计和培育出来的。

但这种模式有个天生的缺陷:你的生死,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当你的“主人”觉得你长得太茂盛,甚至有点碍事了,他随时可以把你的花盆端走,把你的温室拆了。1985年的《广场协议》就是一把最锋利的剪刀。美国人看着这个小弟越来越不听话,一纸协议,逼着日元升值,亲手把日本的经济泡沫给捅破了。然后,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失去的三十年”。

日暮途穷!中国智造逆袭,终结日本工业神话-有驾

中国的路呢,完全是另一个故事。我们是从一片瓦砾上站起来的,没谁给我们喂奶,没谁给我们搭温室。相反,我们长期面对的是封锁和打压。我们是靠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战略定力,几代人朝着一个方向使劲,硬生生从石头缝里挤出来,从泥泞地里爬出来,杀出了一条血路。这种从苦难和斗争中生长出来的力量,根扎得特别深,风吹不倒,也轻易拔不出来。一个能把14亿人的力量和意志拧成一股绳的文明,一旦开始全力奔跑,它能释放出的能量,是任何一个在温室里长大的经济体都无法想象的。

别老盯着脚边的蚂蚁了,旁边站着一头大象呢。

所以,到了今天,如果我们还把日本当成主要的竞争对手,还为在某个领域超过了它而沾沾自喜,那格局就真的太小了。这就像一头成年大象,还在天天琢磨怎么才能不被脚边的一只蚂蚁绊倒,这不是很可笑吗?

我们的眼睛应该看哪儿?应该看那个正在用尽一切手段,想在芯片、在人工智能、在生物科技、在所有决定人类未来的领域里,把我们锁死的真正对手。那才是我们的主战场,是我们必须集中所有炮火去攻下、去突围的山头。

日暮途穷!中国智造逆袭,终结日本工业神话-有驾

老是把日本当镜子照,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很廉价的满足感,会让我们误判前方的风险和挑战。这不是说要去仇视谁,或者看不起谁。一个真正成熟、自信的大国国民,应该有更开阔的眼界和胸怀。

日本不再是那个需要我们去拼命追赶的“威胁”了,但它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研究的“样本”。它用自己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是怎么抓住机遇飞上天的,又是怎么因为内部的固化和外部的扼杀而跌落的。它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我们必须从心理上彻底走出它的影子,不能再让它来左右我们的情绪。

今天的我们,从手里这部无所不能的手机,到天上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再到深海里悄无声息的潜艇,几乎在所有地方,我们都不再需要仰望谁的背影了。我们有这个资格,有这份实力,也有这种底气,去平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必须开始学习,如何去适应一个强大的、正在参与书写规则、引领方向的中国。

日本神话的黄昏,只是一个旧时代的注脚。它真正预示的,是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需要的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自信,和更宏大的视野,去面对那片真正属于我们的星辰大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