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最近汽车圈子里的大新闻,小鹏被“点名批评”这事儿,算是把不少人看懵了吧。
你有没有发现,每隔一阵子,总有某些车企在“质量门”这条路上走得贼溜,仿佛是在玩一场“不要被捉到的隐形游戏”。
这次轮到小鹏P7+了,央媒直接发文,话里话外全是疑点。
小鹏你到底是勇敢认错、主动救火呢,还是一边打胶一边装“透明人”?
大伙都在网上吵得不可开交,消费者开始怀疑人生,业内专家也忍不住皱眉头:转向机助力失灵,这不是闹着玩的。
召回不召回,这锅你打算怎么甩?
一个召回,居然成了汽车品牌最尴尬的高光时刻。
你说气不气人?
如果把问题摊开说,那我们得先琢磨琢磨,这事怎么变成现在这样?
小鹏P7+的“方向机助力失灵”到底多严重?真要说起来,这可不是什么小毛病。
你想象一下,开车在高速上,方向盘突然沉重得像灌了铅,自己完全拿不动。
有些车主是雨天遇上,有些是没啥征兆突发报警,说是“检查电子助力转向系统”。
这种场景吧,真不是哥要吓唬各位,转向出问题,那就是跟生命安全抢时间。
谁能成天开着车赌运气?
刚好最近新华网发了一篇评论,把小鹏的一堆骚操作全搅在一起——打胶掩盖缺陷、OTA升级假装修复、售后“按闹分配”,各地门店配件还短缺,车主是不是觉得很离谱?
其实网友讨论最多的就是:你明明知道有问题,咋还这么偷偷摸摸?
有车辆保养的时候被售后悄悄弄上“胶”,车主回家一查才发现“三包”并没明着写这种操作。
还有些人说,售后主动打电话让去检查,结果没说啥,直接给升级系统,谁知道那升级是补丁还是真正解决?
车主的“维权群”都炸了锅。
有人愤愤地说:“升级版本都偷偷来,我咋知道是修好了还是掩盖了?”
“我闹得大点,你就给我优先换零件;要是我不吭声,你管都不管这种事?”
这不是明摆着“按闹分配”吗?
以前老听说有些品牌用库存件整容,再转手给下一个倒霉蛋。
这一次还有车主怀疑换下来的方向机又给别人装上。
你说这“操作”要是真的,得多糟心啊。
更让人抓狂的是,不是说换个方向机就彻底妥了。
深圳的甘女士,方向机异常,车开着像有人忽然“抢方向盘”。
描述那叫一个刺激——心跳加速,分分钟脑补“天降大祸”。
她质问道:“小鹏是在拿我们车主的命做实验吗?”
甚至还有人刚换完新的方向机,半个月就又出故障码。
有位昵称“多赚两个达不溜”的车主说,八月三号换了新部件,八月十七就又弹故障码,简直怀疑人生。
“再坏一次我就退一赔三!”
这个话其实挺有代表性的,折射的不是个别案例,是对整个售后体系的信任危机。
说真的,汽车安全涉及到三大件:油门、刹车、转向。
你要是刹车失灵,大家都知道多危险。
转向助力要是罢工,别说老司机,连新手都得手心出汗。
国内外的汽车召回制度,其实本该是车厂自救,也是品牌修复形象的机会。
在海外,哪个大牌没出过问题?通通一纸召回该怎么解决怎么解决。
人家消费者不是都要闹事,公司主动认问题,舆情反倒能往积极方向发展。
国内市场就别提了,东北大强“刚买的新车要召回,心里总不是滋味”,品牌方怕这事传开,销量一蹶不振。
于是有人开始偷偷打胶,有人悄悄OTA升级,有的说零件短缺先紧后松,这套“遮遮掩掩”的操作,怎么看都像灰色地带。
这回央媒把话挑明了,小鹏你能再瞒下去吗?
其实小鹏P7+已经把汽车品牌能犯的错误都试了一遍。
你要么直接公告召回,让人知道你有担当;要么背地里把老用户“打补丁”,结果补了又坏,消费者只会更焦虑。
现在问题是,不公开召回,各地售后都摸不着头脑,啥标准也没有。
谁闹谁就换,闹得不凶就等着吧。
这种售后模式,不就是把矛盾留给消费者,相互攀比谁更会维权?
难怪维权群天天讨论、天天升级,好像进了某种“玩家联盟”,比拼谁先把方向机要回来。
说句不好听的,转向机问题你真的能靠“打胶”凑合过去吗?
有多少懂行的人看了都摇头,那套胶水工艺压根不是针对这类机械动态故障的应急方案。
至于OTA升级,那只是让电脑自以为没问题,实际上物理零件有隐患,怎么可能一键彻底消失?
更别说有些地方配件短缺,还怀疑旧件再上岗,不统一处理,那全靠售后自己琢磨解决。
你要是被“分配”到慢节奏门店,可能还得连环等待,就是不给你换方向机。
说话间,想起之前蔚来的那波电池召回,一纸公告,虽然短期销量有波动,但客户起码觉得品牌在负责、在扛事儿。
那时候还有不少海外品牌主动发布召回声明,结果大众点评还给反手点了个赞,说啥质量有瑕疵但态度端正,消费者能原谅。
反观小鹏这波操作,正面承认还没动静,背地里都快成都市传说了。
售后和配件供应也不统一,给人的感觉是“兵马未动,粮草不齐”。
专业人士分析说这种“按闹分配”方式,容易助长维权群体极端化,甚至有车主为“发声”不得不吵得天翻地覆。
这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是品牌治理和责任感的体现。
是不是有人觉得“能拖一天是一天”?但安全是真的拖不起。
说到底,汽车质量问题只要公开、透明、迅速响应,消费者归根结底还是讲理的。
国内外对召回的认知不能再割裂了,不召回才让车主离心离德。
车企怕影响销量,结果口碑更糟。
遮遮掩掩一时,舆论暴雷一世。
这波小鹏被央媒点名,咱觉得就是“纸包不住火”。
品牌危机管理早就不是靠“装死”能混过去的。
特别这种关乎安全的故障,再怎么打胶、升级、拖延,迟早得面对现实。
有网友调侃说:“能有OTA升级治感冒,怕是也能靠胶水救脚气?”
其实大家看得都懂,缺陷不能靠魔术擦就自然而然消失。
售后“按闹分配”只会制造新矛盾,让没维权的人生出更多不满。
这些维权群一天天炮声隆隆,迟早会让监管层直接介入。
看到央媒发文,大概率就是种信号:风头已过临界点,公开召回是唯一办法。
无论技术多先进,品牌荣誉再亮堂,安全才是底线。
你要真有诚信,召回并不可耻。
每一辆车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信任,这不是装糊涂能解决的。
说白了,“偷偷打胶”不是修复,是掩饰。
OTA升级不是解决,是转移矛盾。
按闹分配不是公平公正,是制造新的不平等。
哪个环节都扎心,让原本信赖品牌的人愈发心凉。
未来汽车市场讲究的是透明、正直、快反应。
谁还在套路消费者,谁就只能短暂得利,长期必然自吞苦果。
作为局外人,也不是非要站谁那边。
车企有难处可以理解,生产线、技术、运营琐事确实复杂。
但安全问题总归得拿出点真诚。
透明沟通,及时召回,补偿措施,才是赢得信任的正道。
光靠网络“整活”不管用,一旦舆情失控,几百万用户的口碑可不是打个补丁就能补回来的。
以后还要不要卖车?还要不要做品牌?
老司机和小白都在看,不只是调侃。
小鹏这盘棋下到这里,已经没得选。
拖是拖不住的,舆论大潮能推翻不少妄想。
出现缺陷就召回,承认问题才有未来。
希望这事能是汽车圈的“分水岭”,而不是又一个“经典事故回顾”。
毕竟,每个车主都只是想安全地到家,没人愿意成为大新闻里的主角。
是不是大家都有权利知道自己开的车到底安不安全?这事真不能等,大家怎么看?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