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近这事儿在圈子里闹得挺火:贾跃亭的FX Super One和长城的魏牌高山9,差点让我以为两台车穿了同一套衣服。9月11日,长城董事长魏建军终于冒出了句那是中间商做的,用散件组装,这话一出,秘密就好像被撬开了道口子。其实这事儿也不算新鲜,汽车产业链的博弈,向来绕不开零部件散装再组装的套路——没人傻到大规模自毁招牌去公开复制粘贴。
刚才我和修理厂老板闲聊到这个,问他怎么看FX Super One和高山9的相似度,他带着半开玩笑的口吻说:这俩车开到外面,看到的师傅第一反应可能是‘这问题我刚见过’,都差不多零件的货色嘛。——他这话,听起来有点嫌麻烦,但也透露出供应链割裂的现实。
讲点数字——我手上有个样本有限的估算数据,FX Super One和高山9的核心零件共用率大概在60%到75%之间,尤其是车身结构和电池模组部分(这数字是朋友从供应链渠道模糊探听来的,大家聊得不多,得多拿点样本才准)。而且据我体感,说同价位的中国品牌MPV里,高山9在质感和做工上确实挺优,Super One的做工算是借用了长城的工艺水准。至于同级别的别克GL8,Super One的配置看起来更科幻,电科技感足,但质感差距就出来了。
这让我想到供应链这事儿,像烧饭做菜,一锅菜由不同食材拼凑而成。中国车企锅里东西多,料好价优,美国市场直供不太方便,这时候引入中间商做大厨和调味师,把散装食材在美国现场配上味道,省事又接地气。贾跃亭设计的这套中美汽车产业桥梁战略,其实就是搭个厨房,让你不用从头学做菜,菜能在本地端上桌。这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写着FX财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经营现金流出2030万美元,就像厨房装修虽然花了钱,但有个好厨师能大幅提高翻台率。
说真的,我前面说这模式对中国车企是有好处的,好像有点大了。毕竟这种方法背后还有不少法律风险和品牌模糊边界的问题。你看,别说消费者,连业内人也得琢磨,这桥梁到底稳不稳?如果授权不透明,那风险很可能转嫁到合作方头上。
这里还想提个问题,为什么FF或者中间商宣传时那么忌讳高山9三字?难道怕消费者一查就知道原来是这个嘛?这就让人好奇,品牌背后到底还有多少没说的故事呢。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说,既然技术和供应链都靠得上,产品差异为什么这么难拉大?是美国市场用户真那么挑,还是合规检验成为了国产自主创新的隐形绊脚石?这点我还没看透。(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心算了一笔超级粗糙的成本:如果Super One光是组装环节省下20%-30%的进口税和物流成本,百公里用车成本就可能低2-3毛钱。听起来微不足道,但对于市场售价在30万上下的这类车,实际能拉动销量,特别是在初期抢市场份额的关键阶段。
上星期我和一个在美国的中国车企销售同事聊了聊,他说:像FF这种模式,对品牌来说是双刃剑,一方面快速入局,另一方面消费者一旦怀疑造假,信任就垮了。他的话戳中了症结,也让我质疑这波桥梁战略到底能走多远。毕竟,咱们做汽车不是拼快递,品牌积累是长期活计。
我从这场风波里还亲眼见过一幕:某车友聚会,一位资深新能源用户直接说,这车要真靠抄,迟早翻车,大家乐呵中也不免担心。技术共享这事儿没问题,关键是透明度和用户感受到的诚意。
说不定,这散件组装模式是工业4.0时代汽车产业的一次拆借革命,借着供应链的碎片化,找到想象不到的新活法。但日日盯着产业链像看电视剧一样,也难说究竟是创新破冰还是老友记搬家。
你觉得呢?如果车企和中间商的分工越发细,品牌认知也越来越模糊,我们该怎么找到车和人的真联系?也许下次开车时,注意听听车里那些不经意的零件咔嗒声,会有不同的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