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艰难,总要有人带点好消息混进视频号。比如说,朋友圈变大这件事——别人是加好友,华为是直接建群。你以为打麻将,结果人家玩的是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升级版狼人杀。各大车企走进华为的“友谊小船”,有的蹭技术,有的蹭流量,有的蹭存在感。华为也不嫌弃,一边拎着技术裤衩晃悠,一边喊:“来啊,来啊,都进我新开的‘鸿蒙智行’KTV!”一时间,曾经互相盯对方销量的车企,不但转身递哈达,还附赠流水线和销售渠道。
说到朋友圈扩容,别家还在纠结加v信要不要备注“合作意向”,华为已经一把拉进各种车企VIP群。你看那阵仗,“界”字辈品牌跟门口买瓜的大爷似的,一会儿问界,一会儿智界,一会儿享界、尊界、尚界……看多了都怀疑下次会不会出个“界面失灵”“界外求生”。这些“界”字品牌,都是华为的“智选车模式”下诞生的,怎么理解呢?车企缺个主心骨,华为递上技术方案还附赠包装,顺手帮你想个名字,最后还把你家的车卖到自己展厅。这波操作,像极了快消品里的“既当供应商又当主播”,一条龙包干,只差帮你修车位了。
当然,合作玩出花来,不止一种姿势。华为的开放态度像极了“社交活菩萨”,除了智选车模式,还有HI模式和零部件模式。HI模式呢,听着高大上,就是“技术定制神助攻”,通常只管座舱、只管智驾,别的车事你自己想办法。零部件模式就更像配角了——我出个传感器,你们当国产替身,既没有戏份,也没有logo露点,存在感低到路人甲乙丙。
本来市面上这些“熟人合作模式”已经挺热闹了,结果最近智能座舱圈又出个新闻,把吃瓜群众的下巴砸了个粉碎。说是华为要和车企玩一种全新合作模式,居于智选与HI之间,不吃天鹅肉,也不啃窝头,听起来像是“中号一键下单”。这回轮到了上汽通用五菱,连线下都开到柳州了,场面热闹得差点让螺蛳粉涨价。两家签了个“三智深化合作”,成绩单昭告天下,直接升级“战略合作伙伴”。这还不够,业务合作升级到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制造,三管齐下,给原本就不太宽裕的汽车市场加了一把火。
你以为这还不够魔幻,结果人家合作方式生怕你听不懂,硬是造了条鹊桥:“你们上汽通用五菱别管那些云层里的事,卖车就好了,剩下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车云方案,我华为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首款合作车型“宝骏华境S”,听着像人工智能起的名字,实则是一台大六座新能源SUV,鸿蒙座舱、乾崑智驾一起来,激光视觉也不差,配置拉满,把智能体验氪金塞车里。仔细一看,不仅是新玩意首发,更是“首批搭载”这个“首批搭载”那个,搞得像年会抽奖似的,就差送一台鸿蒙手机到车主手里。
当然,咱再仔细琢磨,这技术和配置一旦变成“车均”,终究得面对幸福的烦恼。以前是“有没有智能座舱”,以后是“你家的鸿蒙座舱高级吗,你家的乾崑智驾灵不灵?”原本拿来做卖点炒作,现在要变成销售标配,谁还稀罕用概念当噱头?这种逻辑,仿佛从“自由选座”变成“人人都有”,场面温馨得就像高铁二等座发张毛巾。
有人说这朋友圈做这么大将来会不会出事,毕竟以前圈子小,标签明显,一旦所有人挂着“鸿蒙加乾崑”的标,一个急刹车就集体撞智能……但这年头,只要都是国产,谁还管出不出事,反正国产品牌已经习惯在市场里“碰瓷式创新”,有了华为撑腰,再差也能整两页PPT吹爆。至于合作的新模式,到底是“雨露均沾”,还是“洪水泛滥”,就像每次盲盒抽奖,你永远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惊吓。
再往深里想想,华为在车圈扩的这个“朋友圈”,按理说叫资源共享,可惜最后总免不了“你有技术我有钱”,轮着挣钱再轮着吵架,合作愈发像房地产开发,地皮你铺、钢筋我买,最后精装还是毛坯,得看谁最后喊得响。这种模式要说创新,也是中国特色创新,跟高铁上的“白开水收费”,没什么道理但总有人买账。
想当年,华为刚进汽车圈,还像个小学生,谦虚请教啥是“智能座舱”,现在是谁都想跟“干爹”共舞,分包点技术,一起飙销量。技术是华为的命,流量也是华为的命,有人靠技术换流量,有人拿流量换订单,最终混成老大哥和小弟齐聚一桌,虚情假意喝了杯“合作模式升级”的烈酒。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合作模式再精妙也不过是一场“技术模板复制粘贴秀”,朋友圈越大,也许门槛越低,最终拼的就是能不能给市场留条生路。而市场嘛,早就看惯资本大鳄搅动风浪,看惯KOL把车企围成一锅,谁还在意信息差够不够用。
最荒诞的是,明明人人都懂,大多数合作不过是一场“嚎叫式抱团”,技术换市场、市场换煤气,合归合,其实各怀鬼胎。明面上都是倒腾座舱、倒腾智驾,暗地里还在捏数据比销量。这种“大团结”很像大城市聚会:一起出彩,最后各自逃跑。市场风向变得像流行歌——你追我赶、你抄我抄、抄到最后谁也记不清原唱是谁。
当然,最终会不会出现那种“车均鸿蒙座舱和乾崑智驾”,我只能说,有可能。到那时,车企还会不会觉得这是卖点,估计跟当年WiFi普及差不多:最开始拼信号,后来拼价钱,再后来拼“能不能不掉线”。这也很符合中国汽车市场一贯的情怀——只要不是“限购”,什么都能普及,什么都能炫耀。
聪明的你要问了,那么合作这么多、模式这么新,华为的朋友圈是不是会变成大型社交广场,谁都能踩两脚、谁都能蹭上一口?我只能说,社交广场是圆的,踩到头就互相看不顺眼;华为大了,车企多了,竞争压力也跟着放大,最后不是一起发大财,而是一起在朋友圈拉群发红包。
这年头,大乱就是大治。华为拉着众车企跳大绳,技术口号喊得比三伏天还热,装配线和售楼处一样绚丽,市场反倒充满“谁都能混”的无力感。模式越多,圈子越大,谁都想分红,但每次分红完都要发一条朋友圈:“感谢各位技术支持,今天又多了一个合作模式。”天塌下了也不用怕,反正朋友圈够大,掉下来的锅总有人接。
最后说一句,智能座舱的故事总会结束,朋友圈的饭局永远没完。如果哪天路上跑的车全都“鸿蒙座舱+乾崑智驾”标配,到时候可能只有一条路走得通——咱们也能一起吹“AI换车”的牛,上路不看红绿灯,只看朋友圈谁加大了曝光。别问最后结果咋样,毕竟现实最擅长的,就是把吐槽变成段子,把段子变成日常,把日常变成荒谬,在荒谬里,大家一起涨粉,一起开车,一起等着下一个更大的朋友圈。
反正有人在朋友圈里开跑车,有人在朋友圈里看热闹,有人在朋友圈里等新模式,有人在朋友圈里怀念老友。你问我华为的朋友圈最后会怎样?那大概就像我的朋友圈——该关注的不关注,想上的都没拉进来,等到朋友圈遍地黄金,也许我还在路边喝凉茶,给合作模式点个赞,然后默默买一张地铁票,为下次朋友圈扩容做准备。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