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从来不乏戏剧性桥段——而这一次,“碰撞”二字成了字面意义。7月29日,理想汽车首款纯电SUV i8的发布会上,一场与8吨重乘龙卡车生死对决的碰撞试验视频,将理想汽车、东风柳汽与中国汽研三家企业,连根拔起拉进了舆论的漩涡,热度一直飙升到8月1日仍无消退之势。
让整个舆论炸锅的,是会场上一段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视频。镜头中,理想i8 SUV与乘龙品牌卡车以高达100公里时速迎头相撞。场面堪比好莱坞动作片——卡车后轮腾空,驾驶室惊险前倾。而视频结论更让人拍案惊奇:理想i8的A柱、B柱、C柱、车门梁,竟然无一处发生形变。如此坚固,莫非SUV里头藏着钢铁侠?现场观众掌声一阵高过一阵,互联网的吃瓜群众则一边欣赏娱乐大片,一边灵魂拷问:真有两吨级SUV能把八吨货车“撞懵”的吗?
黑粉与质疑声很快在社交平台上蔓延。不少网友针对视频提出种种猜测,调侃的、怀疑的五花八门。有人说,这车怕不是宇宙中心研发的;有人分析,卡车驾驶室疑似未上锁,否则后轮岂会说飞就飞?还有吃瓜群众直奔东风柳汽官方账号,评论区内容越来越像段子大赛。对于乘龙卡车的形象伤害,东风柳汽自然坐不住。7月31日下午,他们发布声明:此测试视频已严重侵害公司品牌与商业声誉,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公司将成立专项组调查,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权利。
理想汽车则冷静回应,从“专业性”出发表示,此次试验是为了模拟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测试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全权负责,他们不过只负责吃瓜——不是,委托和旁观而已。试验场地、设备、甚至卡车均由检测机构采购,理想没有任何指定。潜台词很简单:想查就去问检测方,别找我们。
检测的主角中国汽研很快成了众矢之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编号601965,诞生于1965年,前身为重庆重型汽车研究所),坐拥业界权威地位。“中国汽研超级碰撞”字样在卡车身上赫然可见,专业气氛拉满。极目新闻的记者们8月1日实地探访了重庆中国汽研总部,只见进出车辆络绎不绝,办公楼气氛一如既往平静。然而,当新闻记者就碰撞试验引发的争议求证时,宣传部门的回复极具中国特色——公司内部正在研究,后续信息由品牌部门对接。号称品牌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只重复“正在处理中”的含糊回应;证券部工作人员接到质询,只能表示“在向业务部门了解中”。
此情此景可谓充满黑色幽默。巨头企业撞上“网络民意”这堵墙,各家纷纷踢皮球,谁都不想背锅。这种局面,好似我们常见的“三不管地带”:问开发商,他说合规设计,问物业,他说建筑原样,问街道办,满面正气地回复“我们正在研究怎么处理”。理想敢自信发布,东风柳汽要捍卫名誉,中国汽研选择“低调潜水”,三家表情仿佛天桥上走钢丝——摔不得,也不能僵住,只能在各自立场上做最小的让步。
值得玩味的是,类似科技测试如何兼顾真实可靠与情感娱乐,其实是时代难题。互联网语境下,每一个看似普通的企业科研成果,都可能被网友一句“太假了”打回原形。理想i8的坚不可摧,成了段子手调侃的对象——“钢铁侠,托尼·史塔克在中国汽研实习!”——而东风柳汽则成了“轻飘飘卡车”的梗王。只有中国汽研,夹在中间,既要保证检测客观、不做假,也要守住企业声誉,不让自己被利用做营销噱头。
所以,这场“车祸”其实不是工程上的力学试验那么简单,它是技术、信用、品牌、营销、舆论和法律的多维博弈。它映射出现代社会一大荒诞现象——真实和表演的界限本就模糊,人们既渴望看到技术奇迹,也希望一切经得起推敲。不管如何,眼前这三方正不断与彼此“碰撞”,他们踌躇地在风口浪尖上试探,谁的安全气囊会最先弹出,谁的神车最先掉漆,还真不好说。
有时候,理想和现实的最大差距,恰恰不是“撞不撞得过卡车”,而是各自如何面对质疑与喧嚣。当技术碰撞市场,公信力撞上娱乐化表达,真正的考题才刚刚开始。留下一池涟漪,有人深思,有人调侃——这世道,大抵就是在一声声“此事正在处理中”与“我们会进一步追究”中循环往复。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