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军:10月车企零售数据出炉,比亚迪遥遥领先,特斯拉销量偏低,高端车型占比大,行业格局逐渐明朗
哎,10月份的汽车市场,真是让我眼睛一亮。你看,比亚迪的销量还在创新高,接近20万(大概得估个价),充分体现了他们对高端市场的挤压和品牌溢价。尤其是那几乎都卖高端的秦、汉系列,利润顿时不一样了。之前我和修理工聊天,他说比亚迪这车,油耗还行,技术也追上了国外品牌,可价格比国际品牌还贵点,咋整?我笑笑,当时心里就觉得:这行业,真是量价齐飞。大部分车型,尤其是新能源的高端部分,毛利明显拉高了。
相比之下,特斯拉的表现就像突然变怂。26006辆,远远低于去年同期(朋友跟我说去年差不多4W多)——这个是不是有点夸张?我猜,虽然官网统计只算国内,但出口量好像也没多少新动静。脱离一段时间后,我查了一下外贸数据,确实出口了3万多辆,但整体水平,最近的增长还不如预期。是不是我们太惯把特斯拉当成王者,现在就觉得有点低迷?可能是市场环境变了,疫情后基本面不一样了。去年那拨疯狂抢订单的热情,现在退潮了。
反正我想说,可能有人会说,特斯拉的产能还在,但我觉得,下半年有点阴影,市场对价格和供应链的压力变大。记得早几年,特斯拉的单车利润能做到1万+,现在估算差不多7000左右了。是不是从这个角度看,低销量其实也反映出他们在成本和渠道上还要调整。
对比吉利,10万多的销量,和比亚迪一比,差得有点悬。吉利的底盘技术也不错,价格也实在,但在新能源补贴退坡后,他们的增长速度没那么快。整个行业还是那个老调,新能源车的毛利率逐渐变成高端专属了。比如鸿蒙智行,宣称战绩68216辆,但我偷偷翻看一些业内人的私底下评价,说这个销量谁也没想到。问题是,这个车确实贵呀,卖的都是39万的高端车。你说,真能保持这个价吗?我估算,不出意外,车价的价格弹性越来越明显。
(这段先按下不表)小米那块,我今天翻了下他们的财报,说销量破4万,实际上跑到48,654辆。而我心想,‘藏’到这么多,惹不起啊。这算起来,也就相当于某个中等品牌一个月的销量了。你知道,有时候忽然发现,小米所谓的低调,其实在市场上的成绩还挺亮眼。那天还听销售叔叔说:你看小米,价格低,渠道多,销量还挺稳。我琢磨,这也说明,低价策略除了拉新,多少还导向了渠道的刺激。
我一直在思考,供应链这块怎么说呢?其实这行业,像买菜一样,供应链就是菜市场。一方面,不能没有新鲜菜,供应不上就真断货。另一方面,原材料涨价,尤其是锂电池的材料,从去年涨了约30%左右(不确定,估算中),真的给车企精神带来压力。就拿一些工程师线圈的朋友圈说,锂价的飙升,直接把制造成本拉上去了。
这个行业的研发流程,也非常生活化。我每次看一些新车的开发,实在难以想象那些工程师像做一道菜一样,调配出一款既安全又耐用还够便宜的车。研发就像炒菜,得调味料和火候,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在这种情况下,国产车越来越像独家秘方——尤其是比亚迪,在一个细节上做得特别考究。
说到砍价,你知道,有一次我和朋友去4S店,他说:这车标价20万,能不能给点优惠?销售答:最低能到17万,还是要看款式。我心想:价格弹性,还真有一些空间。可这个空间,是不是会随着市场的饱和,逐步缩小呢?多少车企发觉,竞争变得难了,每次谈判都变硬。
也有个别奇葩事情。有一家不造车,但出奇招的车机供应商,去年悄悄混进行业,大概占了10%的市占率。我算了算,假设他们的营收大约1亿,也算是个灰色地带。这种供应商,靠的是软件+硬件结合,说白了,就是车上的安卓端,一点都不稀奇。
对了,你们注意到没,福耀玻璃还不上榜单?我偷偷想:这是不是说明他们不参加销量竞赛?还是说,销量根本没什么新变化?其实福耀有点神秘,因为他们只做隐形的基础,不高调。
近来,蔚来公布的交付新车40,397台,确实创纪录了,连我都惊讶。这里面,蔚来自己交付了17,143台,其他品牌包括乐道和萤火虫也不少。车市里还刮起了交付量爆款风,但我还在想,他们的盈利能力到底怎么样?李斌说,第四季度不花大钱,能实现盈利可能性大。我打个比方,像你用100块买菜,若能卖出去120,才算赚。可惜的是,行业菜价波动挺大,谁又能保证明年不涨价呢?
你常常觉得,一辆车能零售到消费者手里,真是一堆看不见的角力。渠道、供应链、研发、成本控,把这些拼起来,隐藏的利润,远比想象中复杂。它们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把价格、质量、速度悄悄揉在一起。
还有一件事,我特别好奇——在像鸿蒙智行这种牛逼的车厂,会不会真的引领新局面?还是说,只是个牛逼的名字?我不知道反正,还没搞明白他们背后策划了啥。
这个行业,真是像变色龙,变化快,细节多。你觉得,下一个新爆款会是哪款车?又会让我们干瞪眼多久?这事,还是留给你我去猜猜吧。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