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江苏准备考驾照或者刚拿到驾照的朋友们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大变化。
从今年9月1号开始,江苏省的机动车驾驶人考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驾考,在科目一和科目三的安全文明驾驶知识考试里,悄悄加入了两个全新的内容。
这可不是简单地多背几道选择题,而是实实在在增加了两个硬核技能:一个是“轻微道路交通事故视频快处”,另一个是“交通事故现场急救知识”。
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可能是有点懵,心里嘀咕着,现在学个车要求这么高了?
不光要会开车,还得学会怎么处理事故,甚至还要懂点急救,这驾照的“含金量”是不是变得有点烫手了?
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这次驾考的升级。
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交通管理思路正在变得越来越先进,越来越贴近实际。
它不再仅仅满足于教会我们如何挂挡、踩油门、打方向盘,而是希望每一个从驾校毕业的新司机,都能成为一个真正懂得交通法规、具备安全意识、能在关键时刻处理问题、甚至能伸出援手的现代文明驾驶人。
这背后,是对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生命财产安全的深切关怀,也是为了让我们的整个道路交通系统运行得更顺畅、更高效。
我们先来聊聊这个听起来有点技术范儿的“轻微道路交通事故视频快处”。
对于所有开过车的人来说,马路上最怕遇到的事情,除了堵车,恐怕就是小剐小蹭了。
想象一下,在车流密集的城市道路上,哪怕只是轻轻碰了一下,两辆车停在路中间,司机下车理论,一来二去,很容易就情绪上头,争执不休。
这么一耽搁,后面的车流很快就会堵成一条长龙,喇叭声此起彼伏,不仅耽误了事故双方的时间,也影响了整条路的通行效率。
过去,遇到这种情况,标准流程就是打报警电话,然后原地等待交警过来勘查、定责。
在交通高峰期,这个等待过程可能会非常漫长。
现在,江苏推出的这个“视频快处”功能,可以说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痛点而生的。
它就像一个装在你手机里的“线上交警”,能帮你快速搞定这些烦人的小事故。
整个操作流程被设计得非常简便,普通人一看就会。
当事人可以通过“江苏交警”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全国通用的“交管12123”手机APP,找到相应的入口,直接发起视频报警。
如果一时找不到,也可以先拨打110,接警员会发一个短信链接过来,点击链接同样可以进入系统。
接通之后,你会发现,跟你对话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位后台的交警同志。
他会通过视频通话,一步步指导你该怎么做。
比如,他会让你用手机的后置摄像头,先远后近地拍下两辆车的相对位置和现场环境,然后再切换到前置摄像头,拍一下车辆的碰撞损伤部位。
接着,再把你的驾驶证、行驶证、车辆保险标志等信息展示给摄像头看。
整个过程中,你只需要按照指令举着手机走动、拍摄,所有关键画面的截图取证工作,都由远端的交警在线上完成,既专业又高效。
取证结束后,交警会根据视频证据,在后台快速做出责任认定,并通过手机短信把电子版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发送给双方当事人。
拿到这个电子文书,就可以直接联系各自的保险公司进行后续的理赔了。
整个过程下来,顺利的话可能也就十几分钟,双方就可以把车开走,恢复交通,省时省力,也避免了在马路上长时间争执可能引发的二次事故。
当然,这个便捷的服务也有它的适用范围。
它主要针对的是没有人员伤亡、车辆损失不大、证件齐全有效,并且驾驶员没有酒驾、毒驾等严重违法行为的轻微交通事故。
目前,这项服务主要覆盖了省内的城市道路和普通国省道,高速公路和高架路是否适用,还需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推广情况来定。
服务时间设定在每天早七点到晚七点,也基本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日常出行需求。
这项改革,充分利用了我们国家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把有限的警力资源从大量重复性的轻微事故现场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投入到更重要、更紧急的警务中去。
对我们老百姓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便利,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如果说,“视频快处”是教我们如何高效地处理财产损失,那么新增的“现场急救知识”考核,则是在教我们如何去守护生命。
在过去,很多人都觉得,发生交通事故有人受伤,自己能做的就是赶紧打120,然后站在一边等待救援,生怕自己不懂乱动,反而帮了倒忙。
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错失了很多宝贵的救援机会。
医学上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叫做“黄金4分钟”。
指的是当一个人因为意外导致心跳和呼吸骤停时,如果能在4分钟之内对他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那么他被成功救活的几率会非常高。
反之,每延迟一分钟,存活率就会大幅下降。
然而,在现实中,救护车往往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
这就意味着,事故现场的第一目击者,也就是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如果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就可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一环。
这次驾考新规中加入的急救知识,都非常具体和实用。
它告诉我们,在对心脏骤停的伤员实施心肺复苏之前,要先判断其意识、呼吸和颈动脉搏动是否消失。
进行胸外按压时,位置要准确,在胸骨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按压的深度和频率也都有明确的标准,成人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要达到每分钟100到120次,并且按压和人工呼吸要以30比2的比例交替进行。
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都是科学的总结,是保证施救有效的关键。
新规还涉及了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和伤员搬运等多种情况。
比如,它明确指出,如果遇到动脉大出血,血液像水枪一样往外喷,颜色鲜红,就需要采用指压止血法,在伤口的近心端找到动脉搏动点用力压住。
如果遇到怀疑是脊柱损伤的伤员,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绝对不要随意移动”,因为不正确的搬运很可能造成脊髓的二次损伤,导致瘫痪这样无法挽回的后果。
正确的做法是让伤员保持平卧,等待专业救援人员使用硬质担架或脊柱板来搬运。
更重要的是,为了打消大家“不敢救、怕担责”的顾虑,这次的培训内容还特意强调了《民法典》中的相关条款。
法律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这等于是在国家层面上,为见义勇为者撑腰,鼓励大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勇敢地伸出援手。
把这些知识纳入全国统一的驾驶员考试体系,其意义是深远的。
它不仅仅是为了让考生多得几分,而是通过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普及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系统性地提升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
每年,我国有数千万的新驾驶员通过学习和考试,他们就像一颗颗被播撒出去的“急救种子”。
当他们在未来的某一天,行驶在路上,不幸目睹一场事故时,他们将不再是那个手足无措的旁观者,而是一个懂得如何正确评估现场、如何拨打急救电话、如何在专业人员到来前为伤者提供初步救助的“第一响应人”。
当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网就会被织得更密、更牢。
这正是这次驾考改革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所在。
它标志着我们对驾驶员的要求,已经从一个单纯的“车辆操作者”,提升到了一个具备综合应急处置能力的“现代道路公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