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辆小鹏G3从海马郑州工厂的生产线缓缓驶下时,很少有人能预见这个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品牌,会在短短数年间完成从代工依赖到自主生产的华丽转身。如今,肇庆工厂的机械臂正以90秒一台的速度锻造着P7的流线型车身,广州基地的智能物流系统自动调配着G9的零部件,武汉工地的打桩机轰鸣声预示着又一个年产10万辆的超级工厂即将崛起。
海马代工新势力的生存智慧
2017年的小鹏汽车面临着所有造车新势力的共同困境空有设计图纸却无生产资质。与海马汽车的合作成为破局关键——郑州第三工厂经过智能化改造后,焊接机器人升级至98台,涂装线 VOC排放处理效率提升至95%,这条混血生产线最终交付了10万辆G3。
但代工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尾标上并列的海马汽车字样引发品质质疑,产能调配受制于人导致P7上市初期交付延迟。这促使何小鹏做出关键决策投资20亿在肇庆建立完全自主的智能制造基地。
肇庆工厂智能制造的里程碑
2020年投产的肇庆基地堪称新势力自建工厂的教科书案例。264台库卡机器人组成焊装车间,激光焊接精度达到0.02毫米;涂装线采用德国杜尔设备,实现VOCs零排放;总装车间AGV小车通过5G网络实时调度,每90秒就有一台P7完成最后组装。
这座工厂的创新远不止硬件。数字孪生系统让工程师能在虚拟空间调试生产线,XNGP智能驾驶系统的标定测试直接整合进出厂流程。当参观者看到机械臂精准安装激光雷达时,就能理解为何小鹏敢将自动驾驶硬件预装率做到100%。
双城记广州与武汉的产能布局
广州智造基地的特别之处在于车路云一体化设计。生产线末端直接连接智能网联测试区,新车下线即可模拟城市道路场景。这种设计使G9的交付周期缩短15%,更开创了出厂即联网的新模式。
武汉工厂则承载着战略转型使命。1500亩厂区内预留了混动车型产线,100亿投资中包含电池pack车间。这种前瞻性布局既应对双碳目标,也为突破二三线市场埋下伏笔。
全球化试水欧洲的SKD实验
2023年与麦格纳斯太尔的合作,标志着小鹏开启新代工模式。在匈牙利工厂采用半散件组装,既规避欧盟关税,又保持核心技术控制权。这种轻资产出海策略,与当年海马代工已不可同日而语。
从郑州到肇庆,从广州到武汉,小鹏的工厂版图印证着中国智造的升级之路。当肇庆工厂的机械臂正在铸造MONA车型的第一块钢板时,这个曾依赖代工的品牌,已悄然完成向智能制造引领者的蜕变。
每一次产能扩张都是技术自信的宣言,每一座新工厂都是战略野心的注脚。小鹏的进化史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能制造,始于生产线的自主权,终于全产业链的话语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