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看到一个积木车,能遥控,还能跳舞,我第一反应不是牛逼,而是比亚迪现在的心态,已经有点“颠”了。
这不是在夸它,也不是在骂它,而是一种事实陈述。
时速500公里的跑车,和会跳舞的跑车,正常人会选哪个?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但比亚迪仰望U9的思路是,我不但全都要,我还要把这个理念做成一个积木玩具,直接从根上给你洗脑。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跨界联名了,这是一种文化层面的闪电战,一种针对心智的“基因编辑”。
咔搭出的这套仰望U9,3671个零件,1:8的比例,官方说6岁可玩。我看着这本比砖头还厚的说明书,陷入了沉思。6岁?现在6岁的孩子都在修炼什么金钟罩铁布衫吗?我一个中年人看着这堆零件都感觉太阳穴在唱歌,这哪里是玩具,这分明是未来工程师的劝退指南,或者是精神病院的入院门槛测试。
但你很快就会“悟了”。
这东西的核心,从来就不是让你轻松拼完,然后开心地玩耍。它的核心是“表演”,一场大型的、充满了后现代荒诞主义的行为艺术。就像仰望U9真车那个原地掉头和跳舞功能一样,这辈子99.9%的车主都用不到,甚至都想不起来用。但这个功能必须有,因为它存在的意义,就跟修仙小说里的“法器”一样,不是拿来用的,是拿来证明你“得道了”的。
这个积木车,就是这么个“法器”。
它在告诉你,我们的技术已经溢出到可以如此“不务正业”了。我们不仅能造出会跳舞的车,我们还能把这种“骚操作”完美复刻到一个由3000多个塑料块组成的东西上,然后通过一个APP,让你在家里也能体验这种“不讲道理”。你看那个可以遥控升降的悬架,那个可以原地转向的骚姿势,甚至还有个喇叭。就问你怕不怕?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自己的宇宙观。
这是一种典型的掀桌子式竞争。
如果说,之前车企的竞争,还是大家围着一张桌子吃饭,小米是把蛋糕直接端走了。那么现在比亚迪的行为,就是嫌掀桌子都不过瘾,他要直接把承重墙都给你砸了,告诉你以后我们都在废墟里吃饭,谁能活下来,谁就是仙人。
造车还不够,还要进军玩具界,而且一出手就是这种旗舰级的“大杀器”。它瞄准的根本不是乐高或者咔搭的传统用户,它瞄准的是用户的心智,是家庭的决策链。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家孩子,对着这个能跳“科目三”的U9积木玩得不亦乐乎,然后天天在你耳边念叨“比亚迪牛逼”。几年后,他长大了,或者你换车了,你的选择列表里,会不会下意识地多一个选项?
这就是阳谋,赤裸裸的阳谋。
同行看了都得傻。保时捷和法拉利的模型,都是静态的,优雅地摆在那里,告诉你什么叫“经典永流传”。它们卖的是历史,是情怀,是一种贵族式的体面。而比亚迪这个模型,它在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告诉你:去TM的体面,老子会整活儿。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对这种花里胡哨的东西是无感的。讲真,我小时候玩的四驱车,换个马达都感觉是究极进化,现在的孩子起点太高了。你给我一个能跳舞的车,我可能更关心它的电池耐不耐用,撞一下会不会散架。但我的感受不重要,因为我已经被时代抛弃了。这个世界的规则,正在被这群“颠佬”重新书写。
他们解构了技术。什么叫智能座舱?什么叫自动驾驶?在“原地蹦迪”这种简单粗暴的奇观面前,都显得有点苍白。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而超跑的未来,可能也不在于纽北跑多快,而在于它能不能在车库里给你来一段freestyle。因为后者显然更容易在短视频上获得10万个赞,而那10万个赞,就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购买力。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觉得有点扯了,一个积木车怎么就上升到黑暗森林了。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味儿?
这个U9模型,它所有的细节,比如高清印刷件、一体式天鹅颈尾翼、蝶翼门,都是在服务于一个最终目的:创造一个完美的、可以移动的、可编程的“品牌图腾”。你以为你买的是一堆塑料,其实你买的是一张通往比亚迪世界观的门票。你扣动手机APP上那个前进后退的命运扳机,感受到的不是速度,而是一种“信仰的充值”。
所以,这台积木跑车好不好玩?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问错了。
它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玩具”。它是一个“军火”,是比亚迪在认知战场上投下的一枚炸弹。它炸的不是你的钱包,是你的常识。它在用一种极度内卷的方式告诉你,未来的竞争,将发生在每一个你意想不到的维度。从你开的车,到你孩子玩的积木,最终都会变成品牌信仰的延伸。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在当下的车圈,连一个积木模型都开始这么拼命了。
这玩意儿哪是积木啊,这分明就是一封战书,用塑料写的。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