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界S800订单多,白领支援产线,产能准备成疑

最近啊,有个消息在网络上闹得挺欢,就是“尊界S800订单太多,办公室同事被紧急召去工厂打螺丝”这事。你看,这年头,办公桌刚坐热乎,手头文件还没整明白,一个通知下来,西装换工服、铅笔换电钻,转脸就站到生产线上了。这种“全员上阵”的操作,到底是把人当兄弟,还是把人当螺丝?这背后都藏着哪些门道?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先说事实,大家不是外人。尊界S800这车火了,这个我信,车刚上市短短八十多天,说是下了1.2万辆的定金,要知道,这价位都快奔着小百万去了,不是说白菜价忽悠一波生意就能有这数字。偏偏这会子单子多得招架不住,工厂人手却还差不少。于是公司眼一闭,横下一条心,动员办公室的人都去车间支援,说白了就是能干活都上,不能干的看着学也得干。

看到这个事,我第一个反应是:这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一边是订单多到爆,车卖疯了,面子工程做足了;另一边却连流水线都开不动,叫白领拉下脸做蓝领活,后院着火似的。追根究底,订单暴涨是不是真正的“不可预见”?既然官方预估交付周期都排到16-20周(快小半年),这工厂到底有没有充分准备,产能到底是啥水平?

你说是不是有那么点“造势”的嫌疑:有意让外界看到,车卖疯了,甚至得“全员上阵”应付不过来,把短板转成卖点,暗戳戳传递一种“大家都买,我得赶紧跟风”的紧迫感。这套路并不新鲜,很多品牌玩得溜,什么“排队、抢购、限量、加价”一套整下来,愁的是人家钱包鼓不起来,你说。

可能有人要说,工厂缺人不是新鲜事,汽车行业一直都有“临时工”、“支援队”这种操作。订单少的时候,工人严控成本,一到旺季搞个支援流动岗,老板轻车熟路。但问题来了,这里不一样的是,“支援队”集结的不是本就干生产的兄弟,而是各大写字楼里头的业务员、会计、行政,甚至市场策划。他们能不能装好车?光培训几天敢不敢让新手拧螺丝?这效率和质量咋保证?谁又来为以后出现的售后和品控背锅?

我倒不担心白领去干体力活有失体面,毕竟谁家没点灰头土脸、起早贪黑干杂活的日子?但我更想问一句,这种“上下一心”到底能持续多久?大单子能拉着大伙干几周,那后一波人力还能顶多久?一旦订单下来回落,咋安排这些脱岗的办公室职员?是不是过了风头又一个个拍屁股回工位,没活干了生产一线再裁员?这种临时拼拼凑凑的模式,真能撑起一个高端品牌吗?

再说说尊界S800身上的光环。一方面,顶着“华为造车”的噱头,营销做得热火朝天;另一方面,江淮也是老牌搞车的,跟着混个技术背书。按道理说,这俩结合,品牌定位、产品品控、产能计划都该是明明白白、规规矩矩上正轨。但你看这临时动员“全体办公室支援产线”,怎么看都像是准备工作做得还是不够扎实。车能卖出去是好事,可要真是产能被“人情补丁”来救,除了让人怀疑这个高端品牌持久力,还得提个醒——是不是有啥风险被短暂掩盖住了?

咱也不能光骂厂家没远见。订单来得快,流水线上技术工人培养没那么快,毕竟不是每个人扭紧一颗螺丝都能扭精准了。这时候“办公室同志”能临时解燃眉之急也确实算办事了。可是大家都是搞管理、做文案、拉项目的,这么一撤火线,后端运营是肯定会受影响的,指不定出现什么管理断档、业务延误。临时火拼大抢单,长远看,是不是自乱阵脚?

再说这些办公室同事愿不愿意去生产线?你让一线工程师、研发人员实打实地去一线干活,那说得过去;要是人家行政、后勤,每天打交道的都是流程和报表,突然让他拿起螺丝刀进车间,技能是其次,心气上能不能接受?万一出了安全事故,公司担得起吗?员工的职业归属感也会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尊界高喊“高端品牌”,可一到关键时刻,就要“全员一线”,这是高端管理该有的水准吗?

尊界S800订单多,白领支援产线,产能准备成疑-有驾
尊界S800订单多,白领支援产线,产能准备成疑-有驾
尊界S800订单多,白领支援产线,产能准备成疑-有驾

让我想起一句老话,“临时抱佛脚,不如平时多烧香”。当下很热闹,汽车流水线上人头攒动,办公室一片空荡。可你再狠拼也毕竟是权宜之策。等公司订单逐步平稳,高端品牌需要靠稳定的品质、专业的团队和可持续的精细化管理,才能真的立得住。现在靠着集体“下线支援”,牺牲长远利益救眼前燃眉之急,就怕给自己挖坑,到时候出问题,后悔都来不及。

当然,也有人揪着不是江淮尊界自己发的邮件,而是啥供应商发的,说不定根本就是局部供应链受影响,厂家背了锅。这种事也常见,供应链做不好,上游没备好货,下游干等,最终还得做整体背书,品牌和厂家的脸面也得一起“硬撑”。可是,不论谁发这邮件,实质问题都是一样——整个产业链上下,被所谓“爆款”打了个措手不及。这背后能归结为订单疯涨刺激了各个环节的短板,也能看出国产高端品牌冲规模时的先天不足。

我建议啊,既然有人盯着尊界S800,是不是可以往后多看看它的售后反馈、产品召回、客户体验。大批量生产初期最怕的就是产能拉得快,质量把控就掉链子。到时候售后投诉上升,“高品质”“高端”就变成了市场笑柄。毕竟高端品牌拼到最后,拼的是体系能力,不是临时拼凑的生产力。

所以各位网友,一大早看到这种“全员下产线”的新闻,别光觉得热闹,或者跟风调侃“白领变蓝领”。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个企业战略层面的问题:国产高端品牌真的具备全球主流车企那样的产能规划、管理体系和危机预案了吗?咱都盼着中国造的好车多起来,可这事儿真不是靠一阵子“运动式”努力就能稳住的。得让每一台车、每一个流程都能经受得住长远的考验才行。

尊界S800订单多,白领支援产线,产能准备成疑-有驾

最后,我还想问一句,车企老板们:你们平时是不是也该常备点“雨天粮草”?别总等到要“全员动员”才发现自己备货、培训、流程、供应链全打了个措手不及。市场好是好事,可长远来看,比一时爆单更重要的,是品牌背后的硬实力。要想让尊界S800不只是今天的热销爆款,更要做明天的行业标杆,你不是得把根子埋得结结实实,让每张订单都交得心安理得?

尊界S800订单多,白领支援产线,产能准备成疑-有驾

这事就说到这,大家也别光盯着一时的热闹。等看看尊界S800将来真能靠质量拼出来口碑,还是拼死一波硬撑,日后折腾得自己下不来台。成王败寇,不在是“谁上的产线多”,而是谁能把高端做成惯例。

尊界S800订单多,白领支援产线,产能准备成疑-有驾
尊界S800订单多,白领支援产线,产能准备成疑-有驾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