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一个新的名字突然出现在了整个汽车圈的视野里——启境。
这不是某个传统车企的又一次产品发布,而是广汽集团与华为乾崑联合打造的全新品牌。
消息一出,车圈瞬间炸开了锅。
人们的反应五花八门,有人说这是传统车企的自救之举,有人说这是华为生态的又一次扩张。
但最直接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启境凭什么敢在这个时候杀入高端新能源市场?
更进一步说,它又为什么选择了30万级而不是跟风去抢问界M9的50万级蛋糕?
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隐含着对整个高端新能源市场格局的重新思考。
到了10月16日,启境汽车CEO刘嘉铭在微博发文,经过8个月的严格打磨,启境首款车型已完成设计定型。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随后更新消息,华为方已有几百人长期在启境驻场,这不是简单的代工或代理合作,而是真正的"不分彼此、联合作战"。
华为从产品定义、造型设计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再到营销服务,全程参与和深度赋能。
这波操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启境要拿华为的技术和广汽的制造实力来做什么?
它真的能在问界M9的阴影下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市场吗?
今天,咱们就来仔细掰一掰。
第一部分:30万级高端市场的新搅局者,启境凭什么敢入场?
简单来说,启境是广汽与华为乾崑联合打造的全新品牌。
这个合作并不是什么突如其来的奇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
华为在2025年4月22日的上海车展上正式发布了乾崑智驾ADS 4,同时还推出了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等全新解决方案。
这个时间点很关键——当华为最前沿的智驾技术刚刚面世,广汽就立即跟上,成立启境品牌与之深度合作。
启境的品牌定位非常清晰,面向年轻消费者,聚焦高品质智电车的新标杆。
首批城市展厅预计在2026年春节前后落地北上广深、成都、杭州等核心商圈。
从这个布局来看,启境根本不是想跟问界M9去争夺那个已经被定型了的50万级市场,而是要在30万级这个巨大的细分市场里创造新的可能性。
为什么是30万级而不是50万级呢?这个选择背后有很深的市场逻辑。
问界M9已经用事实证明了50万级市场对华为品牌溢价的认可度有多高。
根据最新的销售数据,问界M9在2025年9月的销量达到10503辆,同时累计交付已经突破24万辆。
在5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型中,问界M9已经连续多个月蝉联销量冠军。
这个市场正在被华为品牌所垄断,消费者已经形成了"想买50万级智能车就只能买问界"的认知。
但30万级市场完全是另一个故事。
这个价位段是传统豪华品牌和新能源品牌的竞争白热化之地。
想要一款配置高、智能化程度不错的车,30万级能给的选择五花八门。
可问题是,这个价位段里,很难找到既有高端品牌属性,又有华为这样的科技赋能的产品。
启境的机会就在这里——用华为最新的技术,以相对亲民的价格,去服务那些既想要智能体验,又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启境首款车型的具体配置还未完全披露,但从官方已经透露的信息来看,核心竞争力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是智能驾驶,启境全系将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ADS 4。
这是华为最先进的智驾技术,支持WEWA架构、45EFLOPS的云端AI算力和10亿公里的高质量训练数据。
对比问界M9现在搭载的ADS 3.3,ADS 4代表了华为在智驾领域的最新突破。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亲自牵头了启境首款车型的设计评审。
华为米兰美学研究所和启境团队双方近百人参与了造型开发,经过8个月的严格打磨。
从官方发布的预告图来看,新车采用了较为简约的设计语言,车头疑似采用贯穿式日行灯设计,车顶能看到凸起,预计配备激光雷达等智能硬件。
第二是智能座舱,启境会深度融合华为鸿蒙生态。
这意味着与华为手机、平板、IOT设备等的生态联动能力。
相比传统车机系统,华为生态的优势就在于"万物互联"——手机与车的协同、智家应用的融合、智慧出行的无缝衔接,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功能堆砌,而是一个整体的生态体验。
第三是混动技术,虽然启境的具体动力参数还没公布,但广汽在混动领域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
广汽传祺的钜浪混动GMC2.0系统已经证明了其实力。
这套系统采用42.1%热效率的2.0ATK发动机、集成式双电机两挡DHT、功率型三元锂电池等组成。
实测数据显示,综合油耗可以控制在5升以下,续航里程可以超过1500公里。
极限测试中,甚至能做到百公里油耗3.2升,一箱油跑1711公里。
启境作为广汽与华为的联合产品,必然会继承广汽在混动领域的先进经验。
这不仅意味着更长的续航里程,更关键的是降低了消费者对电池衰减的焦虑。
用油电混合的方案去解决续航问题,相比纯电方案,消费者的心理负担会小得多。
这就是启境的核心优势——它不是在单纯地堆砌参数,而是把华为的前沿技术、广汽的制造能力和混动经验融为一体。
这种"1+1>2"的组合,正是30万级市场所期待的东西。
第二部分:为什么是30万级,不是50万级?启境与问界M9的错位竞争
很多人看到启境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又是一个要对标问界M9的"。
但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看启境的定位和问界M9的现状,就会发现它们面对的根本不是同一批消费者。
这是一个典型的"错位竞争"策略,而非正面硬刚。
问界M9作为50万级的旗舰,已经用数字说话了。
2025年这大半年时间里,问界M9的销售数据震撼了整个行业。
1月交付12483辆,虽然2月因为种种原因只有5242辆,但到了6月又回升到13718辆,7月则飙升到18047辆。
累计交付已经突破24万辆,在5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型中稳坐销量冠军宝座。
这个成绩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华为品牌在50万级高端车型上已经形成了绝对垄断。
消费者对华为鸿蒙生态的认可度、对华为技术实力的信任度,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愿意掏50万买问界M9的消费者,往往不是单纯因为便宜或者配置,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华为的品牌和技术实力。
那为什么启境不去抢这个市场呢?
原因很简单——这个市场已经饱和了,而且竞争对手早就拥有了天然的品牌优势。
与其硬碰硬去抢50万级的蛋糕,不如去开辟一个全新的市场。
30万级市场的情况完全不同。
这个价位段有大量的消费者,他们既追求车的品质感和科技感,又对价格有着理性的考量。
他们可能会在宝马X3、奔驰GLC这样的传统豪华品牌,和特斯拉Model Y、理想等新能源品牌之间犹豫不决。
他们想要的是一款既能彰显身份,又不用花太多冤枉钱,还能有真正的智能体验的车。
启境就是为这样的消费者而生的。
启境可以对这些消费者说:你不一定非得花50万买华为品牌溢价。
30万出头,你也能用上华为最新的ADS 4智驾系统,也能享受华为鸿蒙生态的完整体验,也能有广汽制造的可靠性和混动技术的低油耗。
这是一个全新的价值主张,而且是市场上还没有被充分满足的需求。
从消费群体来看,启境明显瞄准的是另一个人群。
他们可能是年轻的中产,对科技充满好奇,但也很务实。
他们可能是小企业主或自由职业者,既需要一辆体面的车来进行商务活动,又希望这辆车能给自己的生活增添科技感。
他们可能是家庭第二辆车的购买者,既要满足日常出行需求,又想要尝试新的技术路线。
这些人群数量庞大,他们构成了30万级市场的主要消费人群。
问界M9针对的是那种"我就要最好的,价格不是问题"的消费者。
启境针对的是"我要最优选择,在合理的价格范围内"的消费者。
这两个市场虽然都在高端领域,但本质上是错开的。
从这个角度看,启境的战略其实很聪明。
它不需要去硬生生地从问界M9手中夺取用户,而是可以自己去开拓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
整个30万级新能源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启境有机会成为这个市场的领导者。
启境与问界M9的关系,与其说是竞争,不如说是互补。
他们各据一方,服务不同的消费人群,反而有利于华为生态的整体繁荣。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广汽敢于与华为合作——双方的利益实际上是一致的。
第三部分:启境真能抢占这块市场吗?
从理论上看,启境具备了进入30万级高端市场所需要的所有要素。
但理论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条鸿沟。
启境究竟能否成功地抢占这块市场,需要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技术实力的可信度。
华为乾崑ADS 4系统在2025年4月正式发布时,就获得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ADS 4支持WEWA架构,拥有45EFLOPS的云端AI算力,训练数据达到10亿公里。
这些数字听起来很宏大,但对消费者来说,最关键的是这套系统在实际道路上的表现。
问界M9搭载的ADS 3.3已经证明了华为智驾的可靠性,ADS 4作为更新一代的产品,应该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需要留意。
虽然启境会搭载华为最新的技术,但能否真正发挥这套系统的全部潜力,还要看广汽的整车集成能力。
智驾系统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软件算法,还取决于硬件配置和整车的工程调校。
启境能否做到与问界M9一样的用户体验,这是一个考验。
第二是品牌认知的建立。
启境作为一个全新品牌,消费者对它的了解还很有限。
虽然"广汽"和"华为"两个名字都很有分量,但新品牌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通过产品体验、用户口碑、市场活动等多种渠道,逐步建立起品牌形象。
这一点上,启境需要时间和耐心。
第三是产品力的实际表现。
目前启境首款车型的具体配置还没有全部公开,消费者还不知道这款车在续航、加速、操控等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何。
一旦产品上市,这些数据都会被拿出来与竞品进行对比。
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有可能被市场无限放大。
第四是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广汽和华为都有各自的渠道优势,但启境作为一个全新品牌,需要建立独立的销售和服务网络。
这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
首批城市展厅计划在2026年春节前后落地核心城市,这个时间表看起来不太宽松。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启境也有很多有利因素。
广汽在整车制造领域的经验和口碑是毋庸置疑的。
华为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是有目共睹的。
两家企业的深度合作,理论上可以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
而且,30万级市场中,目前还没有一款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启境有机会成为这个市场的开创者。
从市场环境来看,时机也不错。
2025年整个新能源市场依然在快速增长,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混动技术的普及度在上升,但真正的高端混动车型还很有限。
智驾功能的成熟度也在提升,消费者对智驾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这些都为启境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也不能过于乐观。
市场竞争永远都是残酷的。
如果启境的产品体验不够好,就算有华为和广汽的名号加持,也很难获得市场的认可。
消费者现在越来越理性,他们不会因为品牌就买单,而是真正看产品实力。
启境的成败,最终还是要看上市后的产品表现和市场反应。
目前一切都只是潜在的可能性,真正的检验还要在2026年年中才能看到。
启境来了,30万级豪车市场要变天?
从2025年9月官宣到10月完成设计定型,再到明年年中的正式上市,启境的出现标志着高端新能源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个变化的意义,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深远。
首先,启境的出现打破了一个传统认知——"高端新能源就是华为的专属"。
虽然启境本身也是华为技术的承载者,但它以一个新品牌的身份进入,而且定价相对亲民,这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华为的技术不再是只有有钱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普通的高端消费者也有机会用上。
其次,启境的合作模式——广汽的制造和华为的技术深度融合,开创了一个新的造车思路。
这不是传统的代工,也不是简单的技术授权,而是真正的"联合作战"。
华为几百人长期驻场,从产品定义到营销服务全程参与。
这种模式如果成功,有可能成为未来新能源车企与科技企业合作的新标杆。
再次,启境瞄准30万级市场的战略选择,本质上是对市场细分的一种深入思考。
不是所有想要高端车的消费者都愿意或能够花50万。
也不是所有20多万的预算就满足于传统豪华品牌或者配置妥协的新能源车。
启境填补的是这个30万上下的空白市场。
这个市场的容量也许比50万级小,但绝对不会小到可以忽视。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启境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好消息。
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
更激烈的竞争,意味着产品会越来越好,价格也会越来越理性。
30万级的消费者会因为启境的出现而受益。
但要说"30万级豪车市场要变天",现在还言之过早。
启境需要证明自己。
首款车型的售价多少,配置怎样,智驾体验如何,交付速度如何,用户口碑如何,这些都是关键。
一个全新品牌要获得市场认可,需要走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对于广汽来说,启境是一次大胆的战略选择。
放弃了自主品牌传统的定位和营销方式,转而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
这种转变既充满了风险,也充满了机遇。
如果成功了,启境可能成为广汽转型升级的新标志。
如果失败了,则可能面临市场的质疑。
对于华为来说,启境是其"乾崑智能解决方案"商业化的又一个重要落地。
已经有了北汽的合作(小康集团也有合作),现在又加上了广汽的启境。
华为想要做的,正是把自己积累的智驾、座舱、操作系统等技术方案,赋能给更多的车企。
启境恰好是这个战略的一个完美实现。
最后想说的是,启境的出现,无论成败,都在向整个行业传递一个信号:未来的高端新能源车,需要的是多维度的竞争力——既要有品质感,要有智能体验,还要有合理的价格,更要有真正的技术创新。
谁能把这些要素平衡好,谁就有机会赢得市场。
30万级豪车市场究竟会不会因为启境而改变?
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时间来告诉我们。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启境的到来,这个市场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而这种激烈的竞争,最终的受益者一定是消费者。
这也许才是启境这个新品牌真正的意义所在。
全部评论 (0)